● 《今日新疆》编辑部
冰雪融,春意浓,正是植绿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纵深推进美丽新疆建设”任务时,专门提到“造林120万亩”,充分彰显了新疆上下一茬接着一茬种,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厚绿色家底的坚定决心。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面对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严峻形势,新疆各级把国土绿化作为百年大计来推动,1978年以来,新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植树7000多万亩,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有力守护着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家园。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新疆把国土绿化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缩减”,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合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建设美丽新疆增绿添彩,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需要驰而不息逐“绿”而行,向“绿”而兴。
在扩绿上久久为功。尽管我们在国土绿化上取得了一个个标志性成果,但要正视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仍然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这一现实,植绿的脚步始终松懈不得。扩绿增绿要在科学的轨道上进行,坚持从南北疆实际出发,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既要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生活生产生态需要,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在兴绿上持续挖潜。几十年来,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之所以得以持续推进,是因为探索出“以林养林”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富民步入良性循环。植树造林要注重质量效益,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构筑森林“水库”、推动林水和谐共生,激活森林“钱库”功能、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挖掘森林“粮库”潜力、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提升森林“碳库”质量、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能力,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护绿上多维发力。在荒山、荒地、荒滩等地种活一棵树不容易,必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将森林保护情况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内容,以“林长制”促“林长治”。要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切实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一代一代干下去。放眼天山南北,从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到塔城地区老风口造林绿化工程,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我们定能绘出美丽新疆的更新画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