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昆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精神原乡
2025-04-05 11:20:30 石榴云/今日新疆

  昆仑文化是追溯民族集体记忆、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既凝聚着华夏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也映射出多民族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实践。探析昆仑文化的多层意涵,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回溯,更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巩固的关键。


  ● 曾令杰 / 文

  昆仑,横亘于中华文明的文化版图之上,既是上古先民仰望的“天地之中”,亦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符号之一,昆仑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追问、对文明起源的想象,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串联中原与边疆、神话与现实、民族与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从《山海经》的“帝之下都”到汉武帝钦定的河源所在,昆仑文化始终与中华文明的演进同频共振。它既凝聚着华夏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也映射出多民族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注脚。探析昆仑文化的多层意涵,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回溯,更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巩固的关键。

  昆仑文化中的集体记忆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地标与文化符号,昆仑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文明起源、天人关系、自然秩序的不懈探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有关昆仑山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内西经》言“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是天帝在人间的居所,不仅是“大地中心”,还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据考证,“昆仑”一词本身便蕴含“天”的意象。汉代《春秋命历序》《龙鱼河图》等典籍直言其为“天之中柱”——既支撑苍穹,更暗含通天之路。这一特性使昆仑成为古人眼中连接凡间与天界的枢纽。因古人视玉为通灵之物,昆仑山所产之玉,亦被赋予“天人合一”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昆仑在中华文化中的至高地位。

  “玉出昆仑”,昆仑山上所出物产种类颇多,最负盛名的必是昆仑美玉。《尔雅》极言昆仑玉之美,“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乃至历史上的学者在论证某处山是否为昆仑山时,必要条件就是产玉。出自昆仑山的和田玉作为古代中国最好的玉料,其品质具有唯一性地位,是历代公认的“真玉”,已有数千年使用历史。考古证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大量使用和田玉,另外不晚于商中晚期,来自昆仑山北麓的和田玉就已经被中原王朝大量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殷墟妇好墓中,755件玉器大部分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昆仑山作为传说中众神栖居之地,尤以西王母最为著名。《山海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竹书纪年》则记述了西王母与中原的早期往来,舜时她曾献玉,至周穆王西巡昆仑,“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二者相会的故事更被《穆天子传》详述。《史记》亦载周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这也是早期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

  昆仑神话体现了中华先民对所处世界和文明起源的不懈探索与认知表达,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无限的文化想象,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昆仑文化与新疆的关联

  昆仑文化与新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为昆仑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蕴含在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之中。昆仑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的山脉,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的向往之地,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也成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的重要文化象征,体现出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深厚、绵长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人追寻昆仑与追寻黄河源头有着密切的关系,周穆王西寻昆仑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寻黄河源头。汉武帝,钦定昆仑山为西域南山。《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汉朝使者寻到了黄河源头,黄河发源于于阗,天子根据上古的图书记载,命名黄河发源的山叫昆仑。虽然汉武帝按照古籍,将于阗南山和葱岭(帕米尔高原)误定为昆仑,强调西域是黄河的源头,但正如考古学家巫新华所认为:“这样确定的河源虽然地理学上的误差在1300公里左右,但是文化、历史学上的误差却为零。”神话中的昆仑河源具象化为西域地理实体,既宣示中央政权对西部疆域的主权,亦强化了西域作为“中华疆域原型”的象征意义。这样的观点随即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学说。

  黄河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和王朝国脉的象征,她与中华文化中象征昆仑的关系为一体,也就是说昆仑在哪里,黄河河源就必须在哪里。自秦汉起,探寻黄河源头、祭祀昆仑即为国家要务。从这个视角去看,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就多了另一层意义:保住新疆意味着保住昆仑,保住了中华文明;黄河源头在哪里,昆仑就在哪里,国家之龙脉就在哪里。汉、唐、元等历代王朝对昆仑河源的持续探索,印证了治理新疆的历史实践。至清代,康熙、乾隆更遣使深入昆仑考察河源,尤以乾隆戡定新疆为标志,明确体现出昆仑作为文化与国家认同象征的政治意涵。历代王朝对新疆地区领土的重视、主权的强调,不仅是国防需要,更因昆仑对中华民族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政治文化意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只要自认承“天命”、将政权置于中华王朝的正统序列之中,那昆仑便是重要文化源头,新疆更毋庸置疑的和中原一样,都在中华文化涵盖范围内,同列“天下宇内”、同为“神州中华”。

  从昆仑文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故乡和神圣的精神家园。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集中体现了先民对宇宙与文明起源的探索。其中,西王母传说影响深远,其形象跨越地域与民族边界,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谱系中生根发芽。各族传说以独特的方式诠释西王母的形象,使其成为跨越地域与族群的精神纽带。中原文献记载西王母向舜“献玉”,柯尔克孜族则传说西王母在宴请中原帝王时遗失了玉项圈,有专家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天母”贡曼嘉姆,即为西王母。这些故事虽情节各异,却共享对女神与玉石的崇拜,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感应”的核心理念。东周之后,玉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升华,儒家以“温润如玉”喻君子德行,道家借“被褐怀玉”倡内敛精神,“化干戈为玉帛”更成为和谐共处的至高理念。昆仑文化的流传与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昆仑文化是追溯民族集体记忆、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历朝历代中央政权以昆仑为纽带,串联起跨地域、跨民族的集体记忆,将“昆仑所在即中华”的共同体意识深植于疆域治理中,深刻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在逻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昆仑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统合边疆、凝聚各民族精神归属的关键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文化标识。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严培瑜]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