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亦琛
春分刚过,帕米尔高原的积雪还未消融,塔里木河畔的沙枣树却已迫不及待抽出嫩绿的新芽。伫立在疏勒县塔孜洪乡的田垄上,望着远处集中连片的智能温室大棚折射出的粼粼波光,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戈壁海市蜃楼还是大地深情的眼眸。
9年前,怀揣着少时对新疆的无限憧憬,我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吐鲁番。时值春耕,高昌区三堡乡的瓜田,村民们弯下身子,正熟练地移栽瓜苗;合作社里,工人们在育苗大棚中,嫁接、管护,双手在种苗间灵活舞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时光流转,我来到喀什,在这里,春耕图景在科技与传统交融中愈发斑斓多彩。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育苗大棚里,技术员正为村民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水肥一体化现场技术教学;克孜勒苏河畔的智慧大棚里,农机正在北斗导航下精准播种;叶尔羌河畔的麦田上空,无人机群如雁阵掠过,向希望的土地播撒生物菌肥……这片古老土地正以全新姿态,将春耕史诗写入时代云端。
我,作为一名留疆志愿者,扎根于此,算是了却了年少时心底那“到西部去、到新疆去”的夙愿。要知道,当我们把青春种在这片热土,收获的不仅是胡杨般挺拔的人生,更是在时代春风中拔节生长的家园。
春来早,不是时令的恩赐,而是无数双手在寒冬里培土育苗的温存。这片土地用永不重复的春色证明——所有深扎基层的岁月,终将在时代的墒情里化作破土裂响,破茧瞬间,化作绿洲充满生机的光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