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荒原闯出绿色发展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2023-07-05 09:05:24 光明日报

  盛夏时节,分布在天山南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大型农业收割机抢收小麦、南疆果园里果实累累,今天的兵团处处昂扬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这首描写兵团军垦战士拓荒场景的诗,把思绪带回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从祖国各地赶赴新疆,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上建设绿洲家园。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座座现代化新城绿意盎然,创造了“塞外胜江南”的人间奇迹。在新征程上,兵团各师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兵团,在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

  打通基础设施瓶颈

  从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向南行进,前往第十四师昆玉市,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走上600多公里。纵贯沙漠的图昆公路建成后,这段路程可缩短至276公里,南疆兵团各师市间的交通将更为便捷。

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供水工程施工现场,工人在焊接钢筋。李晓丽摄/光明图片

  翻越连绵沙丘,兵团第十四师承建路段入口处,脚下宽阔平坦的公路仿佛一条长飘带直抵天边。夕阳余晖中,几名施工队员正在为公路通车做着细致检查。

  “图昆公路是新疆第四条,也是兵团第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是兵团‘十四五’交通运输规划中重要的垦区干线通道。今年10月通车后,可极大缩短第三师和第十四师间的距离,方便交通物流。沿途遍布沙漠景观,可极大地带动生态旅游业。未来,师市将开发沙漠营地、沙漠越野等特种旅游项目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兵团第十四师交通局副局长刘志强向记者介绍。

  路修好了,人气自然也就旺了。第十四师昆玉市得名自《山海经》中的“昆冈出美玉”,昆仑山是它最亮眼的名片。鲜为人知的是,昆仑山的群山之间,还环绕着一个国家4A级景区——位于一牧场的昆仑山大峡谷景区。

  越野车沿盘山公路疾驰,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是起伏的高山草场。在雪山脚下的一排木屋旁,记者见到一牧场一连党支部书记汪固良,他正在向当地牧家乐老板询问游客接待能力等问题。

  “这里介于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之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依托完整的昆仑山垂直自然景观带,游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欣赏到大漠孤烟的荒凉和‘万山之祖’的瑰丽。”汪固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5月底到10月初是旅游旺季,一天能来一千多人次。连队职工在景区提供烧烤、骑马等休闲服务,每户能增收3万元。现在游客80%来自和田地区,未来,随着公路、直升机场和农家乐、民宿等设施和业态逐步完善,收入还会进一步提升!”

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绿化景观。资料图片

  第二师铁门关市是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交汇的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中段的必经之地。今年,铁门关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将建成铁门关市火车站、第二师三十八团—塔中沙漠公路、G3012—二十八团—库尔勒机场公路等项目。

  在铁门关市火车站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内部结构施工。“交通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打造高质量的‘公铁航’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是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明告诉记者,铁门关火车站很快将达到竣工验收条件。正式投运后,可容纳2000余人候车,每小时周转旅客600人次,成为南疆环线和南北疆通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推动兵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一体化大循环发展。

  重大项目为兵团师市各团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兵团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阿克苏至阿拉尔铁路建成通车、阿拉尔塔里木机场建成运行、图木舒克唐王城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为推进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浇灌产业繁荣之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质量特色产业则是富裕一方群众的“良方”。近年来,兵团大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技术、土地、市场共同浇灌出产业繁荣之花。

  盛夏时节,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千亩戈壁设施香菇产业园迎来新一茬采菇高峰。“香菇生长期一般为25天,目前均价达7.6元每公斤。”产业园主管朱振江说,产业园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建成了占地5亩的单棚50座、占地0.8亩的单棚126座、占地5亩的冷棚8座,年种植香菇两茬400万棒,收入超5000万元。

  与室外的干热不同,香菇温室大棚里分外湿润凉爽。一排排整齐列队的架子上,圆润厚实的香菇朵朵绽放,采菇班组负责人吾斯曼·阿卜杜热衣木带领几名职工,小心翼翼地从菌棒上摘下菇花放入篮中。

  “别小看这些香菇,在市场上紧俏得很!特别是这些一级菇,香气浓郁、鲜嫩可口,已经被乌鲁木齐乃至河南、陕西的客商预订了。”吾斯曼·阿卜杜热衣木介绍,产业园带动周边连队3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达2.1万元。

  “各地种植蘑菇的不在少数,为何你们能够异军突起呢?”记者问。

  “我们租用的是沙漠戈壁未利用地;用周边收来的废弃修剪枝条做菌棒,产完香菇后再粉碎成有机肥还田……”朱振江对“小香菇”如何变成“大产业”有着不少见解。

  林果业是新疆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兵团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年产干鲜果品超400万吨,形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随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兵团各师市的枣、香梨、苹果等一系列农产品愈发抢手,成为兵团职工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走进五十团二连设施冬枣园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面而来,一簇簇小如谷粒的青色枣花,悄然在绿叶间绽放。

  “冬枣是五十团的特色林果产业。过去我们的冬枣没有知名度、收益差,得益于师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2016年注册了‘绿糖心’品牌并取得有机食品认证,而后更是获得了图木舒克冬枣地理标识认证,名气越来越大,品牌价值达1亿元。”五十团绿糖心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勇说,冬枣是时令产品,供求关系受季节、物流影响很大。目前五十团共有冬枣种植面积4223亩,总产量超过3700吨,只有发展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才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面对市场考验,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建立了7座冬枣加工厂,生产冻干冬枣、无核冬枣、枣夹核桃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让地里产出的鲜果一销而空,更是带动了附近团场和周边巴楚县等地的冬枣产业共同发展。

兵团一师十团种植的香梨。马万宝、黄蓓摄/光明图片

  晚风习习吹来,小小冬枣花开放得静谧而热烈。“接下来,合作社还计划在图木舒克市区域内建成标准化冬枣园三万亩,争取实现产值1.5亿元。”田垄间,刘勇面带微笑对记者说。

  筑牢绿色家园底色

  行驶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一团英库勒镇,满目绿意葱茏,一阵夹杂着林木清香的风吹进车窗。身处其间,很难想象这里竟南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临库姆塔格沙漠,曾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沙尘暴起源地之一,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严峻。

  “目之所及的绿色,以前都是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三公里,‘无风三尺沙、风来沙飞扬’是最真实的写照。”齐人高的梭梭树边,三十一团农发中心工作人员宋财富向记者讲起了历史。他说,团场始建于1958年,来自山东、湖南、河北等地的人们怀着“屯垦戍边”壮志汇聚此地,喝涝坝水、吃窝窝头、住地窝子,披星戴月开始了建设历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塔里木河持续断流、两大沙漠逼近合拢,三十一团以建设生态之团为定位,用三十年时间建起了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五大生态林屏障,全团林地面积37万亩,有效阻遏了沙漠进逼,让沙漠荒滩成为盛产棉花、香梨、红枣、鹿茸的“聚宝盆”。

  宋财富也是参与建设维护这道生态屏障的护林员之一。“看着沙漠变绿,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可不能让子孙后代再吃风沙的苦。”回忆起2019年补栽树苗的过程,这名身材壮硕的退伍老兵仍记忆犹新:每天要在沙漠里走三万多步路,检查管道、安装滴头,半夜常常因为白天劳累导致腿抽筋疼醒过来。“‘英库勒’意为‘有水草的地方’,而今这里名副其实!”

  绿色就是家园、环境就是民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持,牢牢扎根于每一个兵团人的心中。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纵横着一片三十多公里的绿洲,这就是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60多年前,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沙漠腹地,年头到年尾,天天都有风。几米外什么都看不清,简易房吹翻了修补、修补了再吹翻。”70多岁的上海支边青年韩兆金老人细数初进疆的场景,引得人们唏嘘不已。

  60多年的接力治沙,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而今,十一团拥有23.5万亩防护林,用双手种出来的绿洲向沙漠里延伸了整整20公里。不仅如此,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大芸、甘草、枸杞,养殖骆驼、羊、鸽子,职工群众在植绿护绿的同时走上了致富之路。放眼团场各街道,四处点缀着朵朵殷红的花朵;林间草场上,不乏野兔、鹳鸟悠闲觅食……

  据统计,截至目前,兵团各师市森林覆盖率达19.1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6%,湿地面积稳定在398.28万亩,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昔日的戈壁荒漠不断被绿荫覆盖,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 王艺钊)

  【记者手记】

  奇迹,还在延续

  说到新疆的生态环境,人们总会随口吟出“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大诗人岑参一定难以想象,如今戈壁荒漠里,正在崛起茫茫绿洲。人们心中荒无人烟的刻板印象,在如今的新疆兵团已经成为历史。

  几十年来,兵团人拿起“绿色画笔”,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抵御风沙、植树造林,在亘古荒原上精心描绘,绘就了一幅令世人称道的“生态画卷”。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老兵镇,雄伟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矗立在团部广场。炎炎烈日下,碑首金黄色的五角星闪耀着荣光。

  1949年冬,1803名官兵徒步行军15日、行程700多公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胜利进军和田。此后,他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创造了在沙漠腹地种田植树、建设家园的发展奇迹。

  纪念碑旁老兵精神展示馆内,解说员为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1994年,兵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17位沙海老兵被邀请到第八师石河子市参观。在王震将军铜像前,他们郑重报告:“我们胜利完成了您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您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新疆,我们做到了。”

  他们的确做到了。七十年来,这些英雄和他们的儿女,克服了重重困难,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以青春和汗水,用坚守与奉献,在“死亡之海”的四缘造良田、修水利、兴农牧、播绿洲,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戈壁新城。

  盛夏的塔里木河上游两岸,万顷碧绿、生机盎然,宽阔的河流从第一师阿拉尔市穿城而过。漫步在绿树成荫、宛如水韵江南的街道上,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离沙漠最近、离大海最远的城市。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一代代兵团人默默奉献在祖国边陲,传承着老一辈用辛劳和汗水、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光荣传统。

  在六团六连苹果示范园,连片的果树葱绿苍翠,颗颗青果挂满枝头。六连党支部书记康海新告诉记者,苹果是阿拉尔市的优势产业,六团是全国苹果产业强镇,示范园的目的是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高效发展,建立“大苗建园、矮砧密植、格架栽培、水肥一体、机械作业”的栽培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精准监测生长数据,可节水60%、省肥70%、省土地80%、省劳力90%,丰产期亩产达到5吨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起点上,兵团人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兵团,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兵团力量。

  【一线讲述】

  带领更多团场职工过上好日子

  农业是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如今,走进十团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区,一座座设施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通过充分发挥阿拉尔北市区、后花园的城郊优势,围绕“一团一品”品牌建设,十团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精心打造阿拉尔市的“菜篮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的个人经历,也是这一进程中的小小浪花。我的父母是上海支边青年。作为“兵二代”,我离不开养育我的家乡,也希望能为家乡做些什么。2001年,团场着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和丈夫徐云义主动承包了12亩香梨园。几年后,林果园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积累了人生第一笔财富。那时,我便认定,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更好的生活,而我则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2013年我们承包了36座温室大棚,与32名妇女创办阿拉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蔬菜350余吨。成立销售部,开办2家有机蔬菜超市,坚持平价供应阿拉尔市及周边团场。

  作为党员,我积极配合连队党支部针对职工每户情况进行分类,创新实行“合作社+党员包干制”,即连队每名党员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帮扶2名职工。通过这种方式,先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60多人,通过宣读涉农政策、传递市场信息、传授农业技术、实施产业转型,达到了人均增收4万余元。不仅如此,我还“盘算”起了特色旅游业,投资建设90亩的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引进巴马香猪进行特色养殖;利用团场未利用地引进了黄沙基质栽培技术种植草莓和蔬菜……

  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正是团场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亩产出率为出发点,以增加职工收入为落脚点,鼓励能人志士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才能实现亩产值突破10万元,远超传统产业。如今,十团上万亩设施大棚林立,相继成立的阿拉尔锦禾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阿拉尔市十间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阿拉尔绿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阿拉尔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十团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十团职工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今年,十团10连、18连、21连等单位也开始建设大棚,用于特色种植,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已成为十团对外推介的一张亮丽名片。

  致富不忘本。合作社目前正向着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迈进,高效设施农业正在带领群众们走上致富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党的恩情。去年,我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并参加了盛会,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的心愿就是带领更多人共同致富,让日子越过越好,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我还通过“百企助百连”活动,与13连、21连等单位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帮助有意向走上增收致富路的人们,在设施农业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尽我所能为十团设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萌]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