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
多年来,各援疆省市坚持精准援疆
为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共同致富
援疆干部“齐聚”天山脚下
把丰收的种子撒向田间地头
同时,又积极开拓疆外市场
助力打造新疆农产品品牌
“团结瓜、京西稻、平洛大桃”
……
这些新疆好物背后都在讲述
一个个乡村振兴的援疆故事
库车市乌恰镇瓜农正在采摘“甬甜5号”甜瓜(8月10日摄)。宁波市援疆指挥部供图
这个被称为“团结瓜”的甜瓜也叫“甬甜5号”,由宁波市农科院自主培育。2018年,在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宁波、库车两地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库车的气候、土壤条件,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甬甜5号”甜瓜,为库车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自从换种了“团结瓜”,库车农民的亩均收益从原来的1800元提升到2500元。“00后”瓜农玉努斯接触“团结瓜”也已经两年多,借助互联网,他把“团结瓜”卖到全国各地,明年还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2020年5月,库车市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成立。通过技术改良,使传统农产品更加适合产业化生产,使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成果转化。“甬甜5号”和后来的“甬甜7号”就有了“振兴瓜”的新名称。
从团结到振兴,宁波援疆指挥部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库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洛浦县的多鲁吐格曼贝希村,有一片占地300余亩的桃林,这里的桃苗是专程从4000多公里外的北京运过来的,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它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平洛大桃”。
平洛大桃。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 摄
2018年,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帮助下,北京市平谷区的李广富、赵林焕带着平谷大桃“西迁”至洛浦,承包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试种35种平谷大桃,通过试种、筛选,10个品种试种成功,亩产达2500公斤。
李广富在采摘“平洛大桃”。
由于和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大桃生长,在和田经过筛选改良后,结出的桃子呈现出个大、皮薄、汁多、味美的特点,被选为“国宴桃”,受到北上广深及四川等地客商青睐。
2022年,洛浦县平洛大桃产量达9万公斤。连年丰产让桃产业成为洛浦县各族群众的“致富果”,成为平谷与洛浦的“连心果”。
拉斯奎镇地处和田市西北郊,曾经这里的稻田的产值低下。为帮助这里提高稻田产值,提升稻米售价,在援疆干部任正杰的帮助下,试种植了北京的“京西稻”,试验田的水稻收获后,粒粒饱满。专家考察得出结论,试验田水稻长势超过南疆本地水稻平均水平,京西稻具备在南疆种植的条件。
京西稻喜获丰收,任正杰(右)与当地农民察看水稻长势。
2017年以来,一批批援疆干部从北京海淀来到新疆和田,努力让“京西稻”成为助力当地农民增收的利器。北京援疆团队逐渐加大引进与种植规模。“专家预测今年亩产超过650公斤。”
京西稻在和田“落了户”“安了家”。为持续增强受援地的造血能力,援疆干部在拉斯奎镇设置农家院,打造水稻文旅和文创产品吸引游客,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任正杰(左一)与种植户一起察看稻谷生长情况。
今年5月,已经回到北京的援疆干部任正杰,还惦记着和田市拉斯奎镇的那片庄稼地。此时,正是南疆水稻播种的季节。他期盼着,从北京引进的京西稻变为和田人民的“致富田”。
浙江平湖被称为“中国西瓜之乡”。2023年,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引进平湖马铃1号、天露佳黄和天露2号三个品种的平湖西瓜种子,带来沙雅县。如今,在独特沙雅气候、土壤和水质环境下,平湖西瓜的试种取得成功,技术人员对新品种西瓜进行测试,甜度在11度左右。
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惠民兴农专业合作社的西瓜种植基地,平湖西瓜长势喜人。有的圆形的西瓜浅绿色表皮,深绿色条纹;有的椭圆形的西瓜则是深绿色表皮,浅绿色条纹,把成熟的西瓜切开来,或红色或橙色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
沙雅县惠民兴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红涛说,2023年,平湖的3个西瓜品种来到沙雅,他每个品种各试种了30亩,几个产品都非常适合沙雅的自然环境,2024年,他打算扩大种植规模,计划总种植面积400亩至500亩,预计能帮助沙雅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
今年以来,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持续助力援疆企业积极探索特色果业种植、果品新品种培育、果品包装等,不断完善特色优质果品产业链,瓜果品质得到不断提升,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好评,截至8月已实现“疆果东送”3.8万吨,网络零售额0.72亿元,总销售额4.1亿元。
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和硕县收获“张杂谷”(2022年10月5日摄)。资料图
“张杂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谷子优良品种。和硕县“张杂谷”由河北省援疆干部引进种植,开创了新疆大面积种植杂交谷子的先例。
2021年9月12日,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治海在和硕县“张杂谷”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研究。(田六六 摄影)
一粒种子,从它的诞生地河北,随着援疆干部的足迹一路向西,在新疆天山南麓的和硕县扎根并快速繁衍成片。截至2020年,和硕县“张杂谷”种植面积已超5万亩,在和硕已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张杂谷”这粒金色“种子”正在和硕大地茁壮成长。
2018年,在深圳市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努力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海水稻带到帕哈太克里乡。历经三年时间,研究人员从14个耐盐碱的海水稻品种里,最终筛选出4个适合喀什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种,将当地农民原来的水稻产量每亩提高了150公斤。
自此海水稻在这里“安家落户”,面积不断扩大。到2022年,帕乡海水稻种植达到1.3万亩。
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乡里打造了“稻鸭共生”基地。公司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收入,并通过推广机械化种植,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第二、三产业。
村民玉苏普江·买买提把土地流转给中农海稻公司后,每亩地每年获流转费750元。不用守着土地后,玉苏普江的妻子去喀什市饭店当服务员,每月能挣2500元。玉苏普江也选择加入中农海稻公司成为一名灌溉工人,继续干他熟悉的农活,每个月还能领3000元工资。土地流转费加上夫妻俩的工资,极大增加了这个家庭的收入。
如今,在“水稻之乡”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稻浪起伏稻香阵阵,成片的稻田里满是金黄的稻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丰”景。
9月15日,伽师县英买里镇阿亚克兰干村村民莫拉吉·玉素甫向记者展示采摘的新梅。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绿洲伽师县,一颗颗色泽鲜亮的新梅挂满枝头。伽师县目前种植新梅45万亩,今年预计总产量达23万吨,按每公斤售价20元计算,年产值将超过45亿元。新梅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60%。2022年,仅新梅一项,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5650元。
在新疆伽师县粤伽新梅产业园内的京东物流新疆智能供应链中心,员工在智能分拣线检查分选好的新梅(2023年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梅种得好是基础,运得出、卖得好才是硬道理。为了让新梅卖得更远。2021年,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伽师县筹集3.8亿元建成粤伽新梅产业园,园区配套冷藏保鲜区、加工生产区、交易服务区等,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自此,一个围绕新梅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链条开始集聚。京东、百果园、德汇好物、广东中荔等18家知名企业落户,带动伽师新梅产业发展壮大。
粤伽新梅产业园展台展出的各类新梅产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摄
依托粤伽新梅产业园,伽师县已建成“县有万吨级、乡有千吨级、中心村有百吨级”总库容15万吨的冷链物流体系,新梅销售时间由以往20—30天集中上市,延长至2—4月错峰销售。通过搭建“线上+线下”销售两张网,推动伽师新梅走出国门。
一粒粒种子从祖国各地
来到新疆生根发芽
结出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累累硕果
从“输血”变“造血”
将受援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为富民兴疆注入源头活水
让援疆成果更多惠及受援地各族群众
一个个新疆好物背后的援疆故事
在天山南北 未完待续
……
监制 董长洪
策划 陈宇
统筹 杨海艳
文案整理 曾丽
素材来源
新华社、石榴云/新疆日报
浙江日报、新京报、深视新闻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沙雅好地方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