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庭长 赛尔克·努合马尔
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庭长赛尔克·努合马尔分享自己的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 摄
我叫赛尔克·努合马尔,参加工作29年了,现任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庭长。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温馨毡房调解室”的故事。
原告于某与被告哈某是多年好友。去年,于某将150只羊委托哈某代养。代养合同到期后,哈某却不愿意还羊,于某无奈之下把老朋友诉到法庭。为了化解矛盾,我把他们请进了“温馨毡房调解室”。
“哦哟,这是法庭吗?这和我们房子一样嘛!”哈某一脸惊讶。“还有奶茶呢,我们边喝奶茶边说。”我回应道。
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给他们讲解合同约束效力等法律知识,也劝慰他们珍惜多年的友谊。最终,这对老朋友握手言和。
调解结束后,哈某对我说:“赛法官,法庭这奶茶,把我心里的疙瘩都融化了!”
通过“一壶奶茶”的调解方式,法庭每年诉前化解200多件案子。
6月16日,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在牧民的毡房前巡回开庭,庭长赛尔克·努合马尔(中)和同事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资料图
近年来,永丰渠人民法庭先后创立了“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不断优化办案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2021年3月,在上级法院的帮助下,永丰渠人民法庭在全国首创了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多语种互译软件。一名退休法官在参观现代化的法庭后激动不已:“以前法官光翻译一个判决书,都要用两三天。现在8秒就完成了,真是越来越高效了。”翻译软件的应用,节约了司法资源,更依法保障了各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参与诉讼的基本权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速度与温度。
时代在变,但努力让各族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改变。(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