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辉/文
祖国西北角,新疆东大门,冬日里的哈密市,在户外难觅绿意。然而,就在这片土地之上、蓝天白云之下,能源产业之发展,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绿意涌动。
这里是全国风资源和光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丰富的资源正被开发利用:一台台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一排排光伏板追光逐日,一座座凌空铁塔输送绿电。
工人在对即将出厂的风电叶片进行检查维护。蔡增乐/摄
这里是煤炭资源富集区,黑煤变“黑金”正幻化出更多可能:原来对空排放的焦炉煤气,成为电厂发电的“原料”;上游企业产生的废气和二氧化碳,经过道道工艺可用于油田驱油。
无论是“煤”好未来,还是“风光”无限,抑或是神“氢”气爽,哈密能源蝶变背后是新发展理念在新疆实践的缩影:用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努力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绿为底、向绿而兴,需要放眼全局谋一域,顺势而为。
哈密作为新疆的东大门,具备东联西出的独特地缘优势;因丰富的资源,被确定为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火电打捆外送基地。
立足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市“建设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典范城市、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的定位要求。
哈密自觉把一域之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中思考和谋划,放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疆发展大局中认识和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推动发展。
以绿为底、向绿而兴,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是“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具体实践。
哈密将新能源产业优势向上游延伸,加速完善光伏产业链、持续延伸风电装备产业链,不断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追风前进”中,能源优势也在转化为制造优势。
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耦合发展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方式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在构建。
求索不停,好问不止。哈密连续举办两次“能源之问”大会,这是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等方法论的具体实践。2022哈密“能源之问”,围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邀集能源领域科研专家、企业精英,为哈密能源产业迭代升级把脉支招。
2023哈密“能源之问”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引领下,抓住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探索综合能源绿色发展逻辑,提升能源综合利用质效。
以绿为底、向绿而兴,需要浸润百姓生活,是产用结合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
行走在哈密市区,可见到日益增多的新能源车辆;前往酒店、单位、加油站、城区供电所及乡镇供电所,显眼处均可见新能源充电桩。能源产业之蝶变和百姓日常有了更深刻的联系,也将促成更良性的互动。
在东大门已见,新疆能源正冲向新高度、奔向新蓝海。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