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牛角,经过加热、拉坯、挤压、选料、勾画、切割,再经过拼接、打磨,形成一幅鲜亮的浮雕画。看着一件件骨雕作品,很难想象将其与牛角联系在一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蒙古族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根登加甫用30多年的坚守,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雕刻于动物的骨骼及牛羊角上,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从摸索到办展
“学骨雕既要有基本的绘画基础,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根登加甫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继承这门手艺的人。”
1997年,当时刚毕业的根登加甫回到了家乡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当小学美术老师,他经常带着颜料和画板去牧区采风。很快,从乌鲁木齐带去的颜料见了底,“当时交通不方便,没法去乌鲁木齐买颜料”。长期来往于牧区的他瞄准了“牛角”,“牧民有很多牛角做的物件,比如杯子和碗”。
“既然牛角能做成杯子,那是不是也能做别的?”他开始了摸索骨雕,第一件立体骨雕作品花费大半个月时间,用了十几根牛骨,“全是自己摸索,经常划破手” 。1997年7月,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举办的第一届东归那达慕节上,根登加甫带着40件骨雕作品、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
画笔变成了刻刀
从此之后,根登加甫开始了探索之路:将立体骨雕变换成浮雕。牛角是圆的、尖的,要做成浮雕,就得经过高温塑形。经过反复尝试,他终于探索出骨雕选料后的塑形方法。紧接着,他完成设计、切割、打磨、抛光、拼接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件骨雕作品。
和静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在地,当地以养殖牦牛、黑头羊为主,根登加甫的骨雕作品主要以爱国题材和草原题材为主。2015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工作室也被命名为自治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骨雕手艺被认可后,找传承人成了根登加甫的头等心事。从2015年开始,他就陆续开设培训,无偿将手艺传授给巴音布鲁克镇的农牧民,先后培养了近500名农牧民。学生只要肯干肯学,他不仅不收学费,还给徒弟发生活费。
“希望能找到一个长久干骨雕的徒弟。”这几年,根登加甫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只有22人长期跟着他学,“最长时间的徒弟也才5年。”聊起手艺的传承,他有自豪,也有无奈。
从艺术到文创
在根登加甫看来,骨雕艺术品受众毕竟是少数,年轻人养家也很难。为吸引学习骨雕技艺的人,他开始琢磨骨雕文创产品,“巴音布鲁克草原有骨雕所需的原材料,有美不胜收的风景,更有来往的游客,就差一个独具特色、容易带走的旅游纪念品。”他如是说。
在产品开发上,根登加甫不断挖掘骨雕的多元性,他发现,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就已经将银器与骨雕完美结合,制作了多种产品,“我们也能将银器和骨雕结合,制作首饰、器具、装饰品等,让骨雕更接近大众生活”。
在制作流程的“瘦身”方面,经过一点点摸索,根登加甫研究出了半机械化生产流程,即打磨、抛光、切割等工序由机械完成,拼接、配色、制图由人工进行。“骨雕用的牛羊角是特殊材质,只能做到半机械化,有了机器能提高不少效率。”他说。
从起初的兴趣,到如今不断创新,骨雕已成为根登加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工作室的兽骨, “每次有新的作品诞生,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