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丨锡伯族西迁节:一段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2024-05-23 16:26:16 石榴云/今日新疆

  锡伯族西迁节,不仅是锡伯族人对祖先们艰苦跋涉、开拓边疆的缅怀,更是对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见证。丰富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 梁立 / 文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锡伯族西迁节在锡伯语中的发音为“杜音拜专扎昆”,是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奉清廷之命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锡伯族人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锡伯族西迁节庆祝活动。

历史题材画作——《锡伯族西迁画卷》局部。作者/翟跃飞

  品美食、观比赛 品味特色民俗

  以前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会自发组织起来,外出选择一个水草丰美之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来庆祝锡伯族西迁节。如今,锡伯族西迁节的庆祝活动大多是以庙会形式举行。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按照古老习俗聚集在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锡伯族民歌,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锡伯族西迁节的庆祝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民俗活动、歌舞表演、手工技艺展示等,了解历史的族人会在这一天给大家讲述锡伯族西迁的历史,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动人故事。

  品尝美食是锡伯族西迁节的一大亮点。在这一天,人们会围坐一起,品尝锡伯族全羊席、伊犁河鲤鱼等特色美食,共享节日的欢乐。尤其是所有菜品均由羊的各个部位制作而成的锡伯族全羊席,其做法之考究,风味之独特,给品尝过全羊席的人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按锡伯族人的传统习俗,除传统节日、举行婚礼外,家里如果来了贵客或是远道而来的好友,主人也会杀羊做成丰盛的全羊席来款待,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每年的锡伯族西迁节都会举办盛大的传统射箭比赛。锡伯族人素以善骑射而闻名,弓箭文化始终贯穿于锡伯族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经过长期发展,弓箭在新疆锡伯族中逐渐转化为民间竞技的工具,主要用于射箭比赛运动。锡伯族人十分注重对射箭的学习,在三四岁的幼儿时期就会通过打弹弓等游戏进行早期熏陶,六七岁时则会用柳条制成小弓箭进行启蒙训练,到了少年时期就开始集中进行正规的习射训练,以此来培养锡伯族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影响深远。除了射箭训练和竞技比赛之外,锡伯族的制弓技艺也尤为精湛,一把弓的制作包括切、锯、刨、装饰等多种工艺,需要使用上百件专用工具,对二十多种天然材料进行手工加工,通过近100道工序,历时20天才能完成。

  赏歌舞、看表演 感受民族特色

  新疆各民族的歌舞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在锡伯族西迁节庆祝活动中,歌舞表演主要有东布尔演奏、贝伦舞和蝴蝶舞表演、民歌演唱、汗都春表演、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念说等。

  东布尔是锡伯族使用的传统乐器。西迁进入新疆后,锡伯族人对汉族三弦琴与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布拉在形制、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借鉴融合,最终成为新型弹弦乐器东布尔。民间的东布尔分木制东布尔和葫芦东布尔两种,可用于独奏、伴奏、合奏。

  贝伦舞形成于早期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如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仍保留了这种风格,具有较强的模拟性。锡伯族贝伦舞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的民间舞蹈,按照不同表演群体、表演场合、动作要领、表达内容可分为十余个种类。

  蝴蝶在锡伯族青年女性的心目中,是美和自由的象征。蝴蝶舞就是通过对蝴蝶自由自在飞翔的形象描绘,以及捕捉蝴蝶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锡伯族青年女性对爱情、婚姻和自由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汗都春”是锡伯人对使用锡伯语演唱新疆曲子的曲艺形式的叫法。锡伯族“汗都春”与“新疆曲子”一样,都源自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等戏曲形式。锡伯族的“汗都春”作为汉族文化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不但深受群众的喜爱,而且展示了锡伯族人文传统的多样性。

  每逢锡伯族西迁节还会以独唱和合唱的形式演唱以纪念西迁艰难历程为主要内容的民歌——《西迁之歌》。《西迁之歌》歌词达400余行,历经200多年的传唱和不断加工、发展,现已有七种异文,生动描绘了锡伯族西迁以及移驻伊犁以后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画卷。锡伯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根据其歌词内容、旋律调式、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叙事歌等。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涌现出很多赞美国家好、家乡美的“新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社会性,表达着锡伯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是锡伯语(或满语)念说和吟唱的曲艺形式。“朱伦呼兰比”的内容主要是古典章回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更心比”是用锡伯文创作的韵文体长篇唱词与锡伯族民间曲调相结合的说唱表演形式,内容多展现锡伯族的历史与文化。

  “火”起来、“传”下去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锡伯族西迁节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锡伯族西迁节纪念活动在推动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各族群众一齐参与到这个一年一度的节庆当中。如今,锡伯族西迁节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同欢度的节日。

  为了保护锡伯族西迁节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化形态失传,国家通过立法对其进行保护,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组成项目调查组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调查、拍摄锡伯族“西迁节”系列活动。文化主管部门也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们看到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作者系新疆艺术研究所干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阿丽米热·艾斯卡尔]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