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倾力打造“生态之域、水韵之城、幸福家园”的进程中,贯通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的“水带”连接起了库尔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库尔勒从昔日沙漠边缘一座荒凉贫瘠的戈壁小城,变成了让人向往的“梦里水乡”。
● 陈耀民 / 文
库尔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因为远在新石器时代,孔雀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说它年轻,是因为库尔勒作为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和南北疆的必经之路,一直到1979年才撤县建市,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45年。
库尔勒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曾经一度被人们美誉为“梨城”。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仿佛在不经意间,“梨城”库尔勒已经成了“桥城”库尔勒。
俯瞰孔雀河湿地保护小区。韩亮/摄
小桥、流水、游船、人家;亭台、小径、花草、林木……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这种“河流环绕、城水相依”的水乡风光,本应是江南胜地的专属,如今,却出现在距塔克拉玛干沙漠仅70多公里的库尔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尤其是能够坐着游艇和画舫穿行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水榭亭台之间,对库尔勒人来说,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我和父亲一起到孔雀河狮子桥下的河岸边钓鱼。当时,孔雀河两岸还是沙土和乱石形成的自然河堤,发大水时常被冲垮。我在岸边帮父亲摘鱼时,一不小心踩塌了因河水冲刷底部被掏空的堤坝,一下就掉进了湍急的河水中,冲下去几十米后,被困在河中央的一片沙滩上,幸亏遇到好心人涉水背上了岸。
蜿蜒流淌的孔雀河穿城而过,滋养着两岸的千顷良田,被誉为库尔勒的母亲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孔雀河两岸垃圾成堆,分布着低矮的平房、狭窄的街巷;路面坑坑洼洼,沙石浮土遍布,“风过一阵土、雨过一身泥”,每年春暖雪化时,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无法行走。孔雀河河道和堤岸因年久失修,加之洪水肆虐,显得破败不堪。作为一座干旱少雨的城市,此前的库尔勒城区仅有寥寥几座用来维持人车通行的桥梁,或钢筋水泥,或铁索横陈,或独木难行,不仅种类单一、造型普通,而且质地简陋,基本属于“凑合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库尔勒市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同时,加快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宜居环境改造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陆续建设的狮子桥、葵花桥、建设桥、孔雀河大桥等老桥梁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现状的需求,改扩建后的一座座大桥充分展示了“新”“奇”“美”“独”“特”“亮”等特点,成为梨城滨河风光带上的标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长久以来偏居大漠边陲的库尔勒人尝到了水的甜头,创新利用水资源为加快发展的“驱动力”,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2012年,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为破解组团式发展短板,解决棚户区改造这一瓶颈,库尔勒市以“生态优先、环保立市”为基础,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做足做活“水”文章,规划建设了将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三条河流横向连接起来的“三河贯通”工程,充分利用水脉优势,以“三河”为骨架,彻底解决城市水系纵向密集、横向不足的问题,构建起纵横贯通、交叉环绕的城区水网,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休闲健身融为一体,精心打造沙漠边缘的“水韵之城”,营造舒适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市民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2013年8月以来,随着库尔勒天鹅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库尔勒市鸿雁河景区的建设完成,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棚户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韵之城的美丽画卷:在公园、广场、亭阁、小桥、游步道、黛瓦粉墙的掩映之下,碧绿的草坪、郁郁葱葱的林木、姹紫嫣红的鲜花,鸟语蝉鸣、蜂飞蝶舞,洋溢着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水中,美丽的荷花和睡莲随风摇曳,仿佛在翩翩起舞;游艇和画舫在河面上划开一道道白色的涟漪,游客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着“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的惬意,尽情体验“半城流水一城树,水边树下开园亭。夭桃才红柳初绿,梨花照水明如玉”的江南风情。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性。
清晨,碧波荡漾的孔雀河畔薄雾轻纱、凉爽怡人,吸引了众多市民在这里或跳舞或打拳或健步或在各式健身器材上一显身手。众多的市民或悠闲散步,或惬意观景,或自由骑行,或赏花拍照,尽情享受着这方静谧之地的绿色生态之美。
华灯初上,波光粼粼的天鹅河风景旅游带霓虹闪烁、五光十色,音乐喷泉随歌起舞、翩若金龙;缀满彩灯的游艇和画舫顺流而下,与沿岸光影扮靓的亮化景观交相辉映,水韵景致美轮美奂,把库尔勒的夜晚渲染得流光溢彩、灿烂夺目,让人流连忘返。
河多了,随之而来的桥就越来越多。
库尔勒人在建设“城水相依、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城”的进程中,又新建了迎宾桥、田园桥、民生桥、宁远桥、麒麟桥、天鹅桥、喀拉苏桥、焉耆路桥、南库大道桥等现代化桥梁。如今,库尔勒市区的桥梁已达60多座,数量之多位居全疆城市前列。
库尔勒的桥不仅在“量”上有了倍速增长,更是在“质”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站在高处俯瞰,宽整的河道,清澈的水流,一座座桥梁横跨河上,这些造型不同、风格迥异的桥梁,或如彩虹卧波,或如长龙横亘;或如架海金梁,或如玉带缠绕,每座桥梁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兼具地方文化元素,承载起城市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营造出浓郁的“小桥流水”水乡情致,也让“桥城”库尔勒更加名副其实。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库尔勒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构筑起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爱心家园。2007年入冬以来,来自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数百只白天鹅,连续飞临孔雀河和杜鹃河越冬,不仅给冬日的库尔勒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为库尔勒赢得了“天鹅之乡”的美誉。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倾力打造“生态之域、水韵之城、幸福家园”的进程中,贯通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的“水带”连接起了库尔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库尔勒从昔日沙漠边缘一座荒凉、贫瘠的戈壁小城,变成了让人向往的“梦里水乡”。如今,坐着画舫穿行在库尔勒的高楼大厦和水榭亭台之间,感受“城在水中立,船在城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浪漫情调已不再是梦想,“乘船游梨城”成为库尔勒的新名片。
水韵之城的打造,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也使库尔勒走上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有效保护、社会和谐进步、民生稳步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库尔勒,既有大城市的时尚繁华,又有边塞小城的从容静谧;既有西域盛世和丝路驼铃的古道遗风,又有街衢阡陌纵横、高楼鳞次栉比的现代气派;既有雪峰、草原、大漠、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又有绿树鲜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月夜泛舟的江南景致。源自孔雀河的水,赋予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底蕴和气质。库尔勒,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放眼望去,一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桥在水中、人在景中的兼具现代品味和水乡风韵的城市正在铁门关下、孔雀河畔恢宏崛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