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导演组:他们愿意用生命维护祖国统一——《新疆抗战启示录》翻开抗战大后方往事
2024-08-23 23:59:00 石榴云/今日新疆

  近日,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在北京卫视播毕,这部“启示录”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作为抗战大后方,倾尽全力为救亡图存的正义之战提供坚强保障。抗战时期新疆各族民众围绕支援抗战所做的一切,体现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银璐 / 文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卫视播出了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纪录片分为《大觉醒》《大通道》《大后方》《大熔炉》4集,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疆虽远离主战场,但各族民众依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倾尽全力投入这场正义之战。

  唤起觉醒:宣传先进文化 播撒革命火种

  6年前,一部由新疆大学师生创排演出的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首演,在校内外引发积极反响。今天,当时参演的大学生们虽然已告别校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奔忙,但新疆大学校史馆里依旧不定期播放着那一幕幕火热的青春。

新疆大学校史馆。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截图

  “想要赢得抗战的胜利,需要全国人民的力量……”剧中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教务长、中共党员林基路激情的话语,至今听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关注着新疆和生活在这里的各族民众。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派遣上百名干部到新疆传播马列主义和先进文化,使当时处于经济落后、思想封闭、生活贫苦之中的新疆各族民众接触到了新世界。

  1935年5月,中共党员俞秀松受共产国际委派,与一批中共党员来到新疆开展工作。俞秀松出任新疆学院院长后,调整专业系科,改进教学方法,在新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启蒙教育,进而系统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新疆学院由此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34年8月,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俞秀松来到新疆后担任了反帝会秘书长,并参与改组,很多中共党员也相继在反帝会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反帝会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会员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官办”群众性政治组织,抗战全面爆发后,反帝会成为号召募捐、支援前线的重要组织方。

  同时,由俞秀松担任主编的《反帝战线》于1935年9月1日创刊,这是新疆早期正式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刊物,此刊以汉文出版为主,不同时期还出版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在新疆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有近30位中共党员担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领导职务并从事教学。

  今天的库车市林基路小学创办于1939年,至今依然保留着讲革命先烈故事、唱爱国主义歌曲、继承革命先辈品质的传统。

  当年林基路来到库车工作后自编教材、印制讲义,还吸纳有识青年走入教师队伍。同时,他还组织教师一家一户请家长送孩子去读书。到1941年6月林基路调离库车时,当地的学校由原先的16所增至49所,在此期间共有约1.8万名学生走进校园。

林基路在担任库车县县长时修建的团结新桥。资料图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维系,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动紧密相关,这个过程让各族民众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认知,对各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视,让爱国主义精神沁入每个人心底。”《新疆抗战启示录》分集导演盛媛说,他们在纪录片中设《大觉醒》这一集,就是要从根本上展示出新疆各族民众倾力支援抗战的内在动力,新思潮开启了民智,强大了民力,凝聚了民心,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今天的新疆大学校史馆已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9年重新布展开馆以来,截至今年4月,已接待参观单位674个、3.3万人次,由4位教师和100名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带着一批批参观者感受涌动在新疆大地上的爱国主义情怀。

  凝心聚力:稳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392号有一座黄色的二层独栋楼,每逢周末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在它的南边,有一座拥有全新现代设计展陈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

抗战时期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资料图

  这里也是《新疆抗战启示录》在乌鲁木齐拍摄时的重要一站。

  “我们带着对新疆参与抗战历史的认知空白,来找答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验,不真正走到故事的发生地,心里是没有底的。”《新疆抗战启示录》总导演王淳华说,非常重视田野调查的她,面对如此辽阔的新疆,如此宏大的题材,决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实地考察和专家采访上花足时间。

  他们走过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达坂城的“华桥”、果子沟老公路、巴克图口岸、林基路大坝、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叶城新藏公路起始点、新疆档案馆……内心越来越接近那个答案。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是1937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领导抗战的办事机构,它领导和组织新疆各族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稳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着国际援华物资大通道的安全顺畅,还为抗战培养了大量军事技术人才。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让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认知高度清晰,每个人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韩子勇说。

  抗战时期的《新疆日报》始终是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舆论阵地,自1938年起中共党员开始参与报社工作,汪小川、李宗林、赵实等人积极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办报。

抗战时期的新疆日报。资料图

  来自前线抗战战事报道、鼓舞人心的社论短评、抗战局势分析、号召民众募捐的文章、慰问前线将士的信件等,都成为《新疆日报》的主要内容。

  “1938年11月10日报纸刊发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坚定‘中国必胜’的信心,全文连续刊发14天,还集结出版,当年翻印8000册。”新疆日报社资料中心工作人员黄鹂介绍。

  凝心聚力,文化育心。抗战期间,以民族为形式,抗战为中心,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新疆轰轰烈烈地展开。

  深读马列主义著作、高唱革命歌曲、大演抗战话剧、借助义演募捐,在祖国的大后方,嘹亮的歌声、动情的剧目为各族民众共赴国难注入磅礴的力量。

  “高唱歌曲、大演话剧成为新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发动各族民众参与抗战的主要形式,这个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是中华民族不甘做亡国之奴的怒吼。”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阮晔说,当时全疆各地都组织了歌咏队,《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响彻新疆大地,在各族民众的精神世界里掀起抗战到底的巨浪。

  万众一心:全力保障国际援华大通道畅通

  一锹一镐筑出打通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之路。

  抗战全面爆发后,新疆作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大通道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国际援华物资来源于苏联,其中90%以上经新疆运送到战场。

  在修筑运输生命线和保障这条生命线通畅的背后,是一段撼人心魄的故事。

穿越昆仑的抗日运输驮队。资料图

  彼时,新疆境内横贯东西的公路大动脉只有一条——哈密—迪化—伊犁公路,但它向东还没有与甘肃相连,向西也没有到达中苏边境。

  全面抗战爆发当月,新疆便开始了艰难的东西双向延伸筑路工程,当时总人口才400万左右的新疆,却发动50多万各族民众参与筑路,向东由哈密延至星星峡,与甘肃境内的西北公路衔接,向西延伸到位于中苏边境的新疆霍尔果斯。

  《伊犁地方志》原主编赖洪波曾研究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民歌,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马车夫之歌》颂扬的就是为修这条大通道而鞠躬尽瘁的人,他说:“一件能被唱进歌曲里的事,可见它的影响之大,入人心之深。”

  1937年10月,当苏联首批援华物资车队经过翻越天山的险峻之地果子沟时,运输队员发现了牺牲在风雪中的护路人员遗体。“当我们从海量的资料里看到各族民众在险峻的果子沟里不分昼夜、不惧风雪修路,很多人因此永远倒下时,震惊、酸楚、钦佩各种情绪都涌了出来。”王淳华感叹。

  运输命脉打通后,新疆又集中340辆卡车和5000匹驿马、3500头骆驼、2000辆胶轮大车用于转运物资。据统计,仅在1937年10月至1939年8月期间,苏联援华的近千架歼击机,80多辆坦克、千余门大炮及大量弹药、汽油、药品等都从这里去往前线。

  为保障这条路的畅通,当时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做了大量工作,动员各族民众参与修筑和养护工作,还在公路接待站和中苏航空运输线临时航空站服务运输人员。中共党员毛泽民主持新疆省政府财政厅工作时,树立“一切为了抗日,一切服从前线”的原则,要求对涉及中苏国际运输线的公文优先处理,随到随办。

  当时在新疆文化协会担任委员长的茅盾写下一首《筑路歌》赞誉筑路民众——“不怕山高,不怕无边的戈壁,不怕风霜雨雪,我们为了新新疆的建设,大家一起用力。”

  同舟共济:新疆各族民众投身抗战募捐

  抗战一日不停,募捐一日不止。

  1938年11月30日的《新疆日报》曾报道过一次为抗战前线捐款捐物的现场:有许多商人们,背负着笨重的钱包,工人们拿着自己血汗的金钱,农人们甚至于拖着土产出现在台前……

  此时期新疆各族民众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通过募捐现金、募集寒衣、参加献机运动等支援前线,并以大量的农、牧、矿产品换回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从1936年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新疆就二十万国币寒衣捐款事给财政部的电文。李行/摄

后援会为维吾尔族贫民艾沙送儿子上抗日前线致省政府的呈文。李行/摄

  彼时的新疆各族民众大部分处于贫苦中,但在国难当头之时,依然倾尽所有——新疆向前线献出军马1万匹;一年内募集24.1亿(新币)捐款,用一部分购买了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飞赴战场;从“一县一机”的献机运动开始截至1944年8月,新疆共捐飞机154架;1938年新疆征募棉背心400万件、其他衣服500万件给前线,此后的4年里,每年平均捐寒衣款20万元(法币)。

新疆为抗日前线捐飞机。资料图

  一个个普通民众在此刻变得不凡——温宿妇女阿提克汗捐出丈夫留下的27个金元宝,农民巴海巴依临终前嘱咐儿子捐出1000多块银元;喀什贫苦寡妇捐出一袋小麦;若羌的商人、工人、农民集体捐献300只羊、80头牛、32峰骆驼、1万多两白银和50多两黄金;独山子炼油厂的500名工人捐出全月薪水;和田贫民艾沙家贫无力,便将18岁的儿子玉素甫送到前线。

  “当真正触摸到了这些捐献的数据,看到它们汇聚在一起,才能真正感受到当时新疆各族民众在抗日洪流中的赤诚和无私,它时刻都在冲击我们的心灵。”新疆档案馆开发利用处一级主任科员庞勃说,新疆的募捐是与抗战始终相伴的,如果在当时全国范围做一个募捐数额排序,新疆是在第一梯队的。

  抗战初期,新疆还处在生产力落后、财政凋敝、百姓困苦的状况,要做好全面抗战的大后方,就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毛泽民在新疆省政府财政厅工作时,彻底整顿财政,统一发行新币,改组银行,改革税制,增加收入,保障支出,还创办了新疆财经专修学校,培养财政干部和财会人员。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使新疆的财政状况好转,为支援抗战积蓄力量。

  夯实经济基础,才能有力支援。在中共党员的积极带动下,天山南北相继建成了农业畜牧业实验场、农机站、气候测量所、农技学校、种畜场、兽医院、面粉厂、热力发电厂、炼油厂、汽配厂等。

  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全疆各地涌起捐款投工的热潮,乌苏、塔城、呼图壁、奇台、喀什等地的各族民众通过捐款、捐建桥梁、提供工具等参与公路建设,道路通畅直接带动了新疆经济发展。

  “拍摄中,对历史知识空白的填补,一次次刷新着我们对新疆的认知。地理位置上它真的很远,但在精神世界里,它始终紧贴着祖国的心房。”分集导演佟尘感慨为支援抗日前线捐献家产去购买飞机枪炮的爱国商人,捐粮捐被捐衣裤和鞋袜的老弱妇孺,要把儿子送上前线保家卫国的贫苦农民……这些直击内心的事迹推动着他们不断去升华这部作品:“参与抗战的过程,真切体现着新疆各族人民始终拥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愿意用生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最坚韧的抗争,最永恒的记忆。今天,库车市林基路烈士纪念馆里响起小学生们诵读《可爱的中国》之声;绿荫环绕的中苏民航飞行员培训教导总队旧址里,讲解员细心介绍着“战鹰”忠诚守护蓝天的事迹;达坂城的白杨河畔,专程来看“华桥”的人们,寻找着那条国际援华运输大动脉的印迹,思绪随着河水奔向远方……

  在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召下,如今,奋斗在新疆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怀抱着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畏的英雄气概、永恒的必胜信念,沿着那些带着理想与光华奔赴祖国西陲的人踏出的光明之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大步向前,奔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彰显着扎根沃土的坚强之态、向阳而生的青春之力。

  继续阅读:

  ① 让历史之光烛照未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董潇涵]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