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在天山南北掀起热潮,各族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踏歌起舞,在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民间艺术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 刘萌萌/文
初秋的新疆是一片艺术的海洋。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自8月20日开幕以来,在天山南北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艺浪潮,各族群众在艺术中交流、在交流中融情、在融情中增进理解认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月22日,来自黑龙江省的演员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表演歌舞《勇敢的鄂伦春》。周鹏/摄
多彩民间艺术搅热天山南北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8月3日,人潮涌动的和田夜市里,前来参加民间艺术季展演的艺术家让流动的人群停下脚步,让食客抬头张望。
“你录上了吗?我全录下来了。”和田市民买合木提·艾则孜兴奋地对同伴说,“这场舞蹈太精彩,这些北京艺术家们将京剧和舞蹈融合起来,很有新意。”
当新疆的《龟兹乐舞》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前的舞台上飞旋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广场正上演来自西藏的《玉树吉祥》,昌吉市亚心广场上唱响了《边疆处处赛江南》,喀什古城里跳起吉林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民间艺术季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团队接连献艺,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新疆国际大巴扎、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等16个室外舞台开展58场惠民展演,随后分赴自治区部分地、州、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演出52场,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朋友圈都刷屏了”“艺术季让新疆变成了艺术的海洋,不愧是歌舞之乡,真好”……天山南北,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8月22日,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龙舞表演队在石河子市军垦广场表演《龙腾盛世》,4分48秒的表演时间,观众一直在台下跟着节奏拍掌。“鼓声一起,就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骨子里都沸腾了。”观众王琳说。
锡伯族婚俗“安巴萨林”、哈萨克族婚俗“姑娘追”、柯尔克孜族婚俗“抢新娘”……8月30日,一场汇聚各民族特色的婚俗嘉年华活动让乌鲁木齐文化中心人气更旺。傍晚时分,在文化中心工作一天的居民,褪去一身的疲惫,弹起冬不拉,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夜色下载歌载舞,歌声、掌声、笑声、欢呼声交织出一幅和合之美的幸福画卷,“这些古老而浪漫的习俗,让我看到了新疆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也更加为中华文化而自豪。”北京游客张妙雪说。
人民的节日!这才是民间艺术季的精髓!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本届民间艺术季的舞台上,民间艺术同台绽放:不论是脚踩高跷、身姿矫健的辽宁省海城市传统舞蹈高跷(海城高跷)表演,还是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如猛虎下山的少林武术表演《少林雄风》;不论是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朝鲜族农乐舞《丰收乐》,还是充满原始力量与勇气的鄂伦春族舞蹈《斗熊》,各民族艺术同台献技,中华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上百万人次走进剧院,来到广场、社区、公园共享视听盛宴,民间艺术美美与共,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温润着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激荡着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传统技艺互融焕发勃勃生机
漫步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非遗集市,让人不禁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技艺悠然神往。
一片片花瓣从花柄处绽开,花瓣上的色彩游走于金丝间,一朵朵“荷花”在手下绽放……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掐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人李华的这一手绝活惊艳无数游客。李华的掐丝珐琅不仅融合了新疆元素,还借鉴了油画、工笔画、写意画和民间剪纸的技法、意韵,不仅有中华传统韵味,还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古韵悠长的掐丝珐琅辅以贴合当下的现代表现形式,让各族群众更好领略古典文艺的独特魅力。
艺术季期间,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安塞腰鼓队的50多名队员腰系红绸、手握鼓槌,整齐划一地跳起了黑走马。豪迈、奔放的安塞腰鼓融入轻快、有力的黑走马,让人耳目一新。
“村里从延安请来两位专业老师,教大伙儿最正宗的安塞腰鼓,同时我们还将黑走马的舞蹈动作和腰鼓的鼓点节奏融合到一起,在表演中加入一些黑走马动作,比如模仿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创新融合后的表演形式备受观众青睐,也更能将舞蹈所包含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观众。”领队朱艳菊介绍说。
“大漠里的沙柳黄河里的浪……”一曲气势磅礴的信天游,迅速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北。8月29日晚,陕西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亮相艺术季,讲述了一批平凡却伟大的治沙英雄们,创造了毛乌素沙漠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坚毅的民族精神。《生命的绿洲》以秦腔大戏展现三秦大地绿水青山新风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演出后,从普通观众到行业学者纷纷点赞。
“《生命的绿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思考。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我的家乡阿克苏也有柯柯牙的绿色传奇,他们是一代代沙区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缩影。”观众木合旦·吐尔迪说,剧中,“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让美丽中国不断铺展新画卷”的台词让他深感共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鼓队和吐鲁番民间艺人共同演绎的作品《鼓乐天山》里,欢快的手鼓声、清脆的纳格拉鼓声与厚重的中国大鼓鼓声交叠呼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加入了摇滚元素,以更现代、动感的方式惊艳亮相;话剧《屈原》以舞台艺术之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游客和观众在一场场展演中,感受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民族血脉与精神。
各民族艺术交融越是广泛、越是深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情感交流就愈加深刻,各民族艺术交融越是广泛、越是深入,中华文化越是气象一新、文化的“一池春水”越是生机勃勃。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愿,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创造力的理解,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间艺术家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找准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民间艺术承载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透过光阴直抵人心,滋养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扎根中华沃土弘扬中华文化
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低头俯冲、时而转身腾挪……阵阵锣鼓声响起,灵巧的“狮子们”纵身一跃、跳上高桩,广东醒狮(赵家狮)南国醒狮团带来的舞蹈《相遇岭南》(高桩醒狮)成为民间艺术季一抹亮眼的色彩。
新疆各族群众对舞龙舞狮尤为喜爱。2020年,在援疆省市的帮助下,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重新在昆仑山下扎根。喀什地区疏附县已有200多支龙狮队伍,拥有多所龙狮文化特色学校,实现全县所有乡村中小学校龙狮教练员全覆盖。
“我今年刚考入乌鲁木齐的大学,听闻艺术季有醒狮的表演,特意前来学习。”曾是疏附县舞狮队一员的叶尔夏提·吐达吉说,从2018年刚上初一接触舞龙舞狮,龙狮就一直伴随着他成长,已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年前,安息王派使献狮,狮舞东进传入中原;千年后,舞狮以全新面貌又回到新疆。舞狮少年听鼓点声响起,仍然如千年前一般热血沸腾。
“醒狮是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如今舞狮也在新疆盛行,共同传承舞狮精神,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其文化内涵。”广东醒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州龙狮协会会长赵伟斌说。
沙漠小城且末县的音乐教师梁璞对箜篌最初的印象是在课本上,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箜篌是中华传统弹拨乐器,它兴于汉,盛于唐,到了明末清初时逐渐失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箜篌经过专家学者的复原重新走上音乐舞台。1996年,梁璞的家乡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和二号两个墓地出土3件箜篌。自此,且末也被称为“箜篌故里”。
2016年,且末县政府与箜篌演奏家鲁璐团队合作建立了新疆首个箜篌公益教学及师资培训基地,实施箜篌“种子教师”和“箜篌娃娃”项目,自此千年箜篌之音再次奏响。“箜篌,承载着超越时间的文化传承、共同情感。每当弹起它,我都激动得眼泪打转,那种感觉就像在与古人的灵魂对话。”梁璞说,她期待未来和“箜篌娃娃们”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话已成为新疆各族儿女的共识。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旭国介绍,近年来,新疆搭建各类平台,让民间艺术走进基层、走进百姓生活,各族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踏歌起舞,在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民间艺术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各族群众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我们来弘扬。在乌什县依麻木镇中华文化大院,当地群众品茗弈棋,陶冶情操;喀什古城景区,各地游客共学共跳麦西热甫;节日里,新疆各族群众搭戏台,舞龙舞狮共庆佳节……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新疆社会生活、百姓日常,潜移默化间涵养民族气质、筑牢文化自信。新疆各族群众扎根中华沃土,汲取深厚养分,将发自内心的认同、出自真心的喜爱,转化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