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一韵,听新疆故事;一词一句,探文化精髓。
《辨词》栏目深入挖掘新疆的地理、历史、民俗、美食等元素,选取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地域特色的词条辨音解析。在悠扬变化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和读者一起领略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体验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俯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一角。(资料图)
温宿县柯柯牙镇,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30多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风沙弥漫,人们用“一碗米饭半碗沙”形容当时的自然环境。如今,沙漠小镇“长”出百万亩“绿海”,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柯柯牙镇中“柯”念“kē”。
1986年,面对狂风肆虐、黄沙弥漫的极端恶劣环境和人民群众改善生存条件的强烈期盼,阿克苏地区在一没项目、二没资金、三没设备的情况下,全员上阵,在沙砾密布、盐碱严重、土质贫瘠、植被稀疏的荒漠上,启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
一代又一代阿克苏人投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压沙造林、沙中种绿,坚持不懈治理“沙害”,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如今的“连片绿”。
坐落于柯柯牙绿化工程核心区的柯柯牙纪念馆,通过物品展示、图片记录、场景还原等多种方式,再现了几代阿克苏人在艰苦的柯柯牙环境中创造生态奇迹的历史画面,让游客有感有形触摸“柯柯牙精神”,在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整理)
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图片进行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