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天山南北 共绘振兴画卷——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4-10-25 09:22:58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澎 见习记者 陈彦宇

  深秋的新疆,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交通便利、游客如云,麦浪滚滚、瓜果飘香。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区位优势独特,资源底蕴深厚。在这片博大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疆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行各业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大小乡村因地制宜各放异彩,一幅浓墨重彩的振兴图景正在天山南北徐徐铺展。

  产业助农百业兴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这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提及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的村训。

  达西,在维吾尔语里是盐碱地的意思。曾经的达西村,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产业难以发展。而放眼今天的达西村,道路宽阔平坦,村民家里盖起了别墅;达西风情园一条街上,刚出炉的烤馕喷香诱人;达西电商产业园里,具有尉犁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正通过直播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库尔勒香梨、罗布麻茶、蜂蜜、驼奶粉、杏干等特色产品在王晓红的网店里最受欢迎。王晓红曾是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尉犁县发展电商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她不断摸索网络平台运营和学习电商直播知识,如今已成为尉犁县电商协会会长。

  “在政府资金扶持下,村里的网络红人可以免费入驻电商基地,免租金开店铺,还能定期参与技能培训。”王晓红说,“现在我的经验也经常分享给村里人。”

  2022年,尉犁县在达西村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达西电商产业园,吸引了200余家电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入驻。达西村的25名村民像王晓红一样变身“带货达人”,还带动了21名村民从事仓储、物流、配送等工作,人均月增收约3500元。2023年,尉犁县的线上销售总额已突破2.1亿元。

  烤全羊、馕坑肉、羊绒、羊毛……羊一直是新疆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新疆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业在全疆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前新疆的羊产业也存在养殖成本上涨、效益下滑等现实问题。

  在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里,自治区经济杂交羊人工授精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羊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可以显著提高肉羊的繁殖效率,降低疾病的传播率,节约饲养成本。”依麻木镇羊人工授精试点技术指导员如斯太木·亚森说。

  依托试点项目,玉斯屯克和田村邀请了国家和自治区的畜牧专家到村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辐射周边多个村。通过经济杂交羊人工授精试点项目,杂交羊可以做到“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羔、同期生产、同期管理”,预计两年可产3次羔羊,养殖户每只羊可以增收200元,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今年8月以来,依麻木镇采购了18只种公羊,人工授精的母羊达到5082只。自治区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李亮告诉记者:“今年,全疆计划推广200万只杂交肉羊。”在新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乡村产业中,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旅底色浓

  从金沙浩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清澈璀璨的伊犁河谷,从“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新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自然风光与多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路,也为各民族群众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新疆也有海吗?古之“西海”,就在新疆焉耆盆地东南面的博湖县境内。沙漠边缘有着一望无际的碧蓝色水域,这是国内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一群群红嘴鸥纷飞戏水,游客们在游船上一边投喂馕饼一边拍照打卡。

  “走遍南北疆,博湖鱼最香”。在博斯腾湖西岸、开都河入口处的大河口景区内,农家乐里柴火架上的特色烤鱼正嗞嗞作响。博斯腾湖作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渔业资源丰富,其中大湖区的150万亩水域已经通过国家有机鱼产地认证,是我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当地烤鱼“五道黑”已成为全县乃至库尔勒市的“金牌小吃”。

  “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我们还会为前来务工的周边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博斯腾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阳告诉记者,“大河口景区会免费提供摊位给周边的村民,支持售卖非遗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目前景区的业态越来越丰富,带来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博湖县以生态优势引领综合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双向发力。目前,大河口景区已带动博湖县500余名农牧民群众直接就业,辐射带动2000余人灵活就业。

  从博湖县出发向西南方向驾车2.5小时左右,就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河的交汇处,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也是新疆著名的景区——罗布人村寨。

  “来,来,跳起来!”108岁的依地力斯·司提吾尔老人神采奕奕,正在招呼着年轻游客披上罗布麻质地的彩色披肩一起跳舞。千百年来,过着简单恬淡生活的罗布人因长寿而闻名,如今百岁高龄的罗布老人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

  “每年的旅游旺季,我们都会邀请长寿老人来景区和游客交流互动。既是特色体验项目,也能为老人们增加经济收入。”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田春祥介绍。

  除了感受沙漠、胡杨、河流的自然风光,景区还开发了沙漠越野车、沙漠骆驼、游船等游乐项目,以及配套文艺演出、餐饮民宿、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经营服务。据了解,今年1至9月景区游客人数达到56万人次。仅国庆假期前3天游客人数就达到4万人次。

  神秘而古老的民族部落不止一处。在古丝绸之路北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中线,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境内,刀郎部落就坐落于此。如今的部落村寨、农田村舍已经与刀郎景区融为一体。

  “现在刀郎部落景区内,有100多位居民生活在这里。有些人利用自己的民居开店做生意,也有人在景区内打工。”21岁的实习导游热孜宛古丽就是刀郎部落的一员,她与景区内当上演员、司机、厨师、个体户的居民一样,亲眼见证了家乡的蝶变。

  同心共铸石榴情

  “我父亲是达斡尔族,母亲是哈萨克族,老婆是汉族,妹妹嫁的是回族……我家就是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村里包含四五个民族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塔城地区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族乡库尔托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平,谈起库尔托别村的民族团结工作,总是一脸笑意。

  塔城市位于新疆西北部,自古有着多民族聚居历史,很多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组成。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每一个多民族家庭都是民族团结的印证和缩影。

  9月27日上午,在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家的小院内,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亲戚朋友、邻居等120多人自发到沙勒克江老人的小院里参加升国旗仪式,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

  15年来,来沙勒克江老人小院参加升国旗仪式和聆听宣讲的人数超过32万人次,小院已发放小国旗近10.2万面、国旗徽章近2万枚。

  升国旗仪式后,邻里们纷纷来到哈尔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上,参加社区举办的第十届“邻里节百家宴”活动。一张几十米的长桌上摆满了烤全羊、烤包子、大盘鸡、吐尔逊鱼、大盘鹅、抓饭等各类美食。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各种文艺活动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哈尔墩社区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4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69%。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构建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

  现如今,塔城市的互嵌式社区达到100%,已连续两届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涌现出一批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典型,民族团结成为塔城的“金字招牌”。

  金秋九月,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86.09万亩核桃再获丰收。在柯柯牙镇英沿村,维吾尔族村民木合旦·吐尔迪与汉族村民赵武中因核桃而结缘,20多年来他们守望相助、情同手足,是远近闻名的“核桃兄弟”。

  上世纪90年代,赵武中从四川来到新疆打工,承包了柯柯牙镇的35亩地种核桃,并结识了木合旦·吐尔迪。然而赵武中种核桃并不顺利,那时候都是荒沙地,保水性很差,水浇在地里没一会儿就全不见了,再加上极端天气的影响,核桃树的成活率不高。

  “那时候真是不想干了,但大哥不断劝我坚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把家里仅有的钱全部借给了我……如果不是我大哥,我当时就回老家了,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赵武中说。

  在木合旦·吐尔迪的帮助下,赵武中不断改进核桃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2006年终于转亏为盈收入1万元,2007年收入增加到5万元。现如今,水渠通了、道路宽了,种桃核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核桃兄弟”依靠科学种植,将核桃的亩产从100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最近,他们还计划着一起开办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如今,温宿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核桃之乡”,在塔里木河畔并肩前行的“核桃兄弟”,也只是天山南北诸多暖心团结故事中的一个。新疆正在不断谱写着各民族血脉相融、情感相亲、共同发展的动人篇章。

  (原载10月19日《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美合日巴努姆·阿卜杜米吉提]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