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文
一梦千年丝绸路,一见如故吐鲁番。11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第十八届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暨2024新疆热雪节上,吐鲁番展馆以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客商和参观者。整个展馆形似吐鲁番的标志之一葡萄晾房,展馆融合了生土建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吸引不少路过的人驻足细看。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千公里外的江苏无锡惠山古镇景区,也是一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景象——11月23日,大型歌舞剧《吐鲁番盛典》全国巡演来到无锡站。从吐鲁番大地走出来的这一大型歌舞剧,融合吐鲁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驰名中外的新疆歌舞等元素,2011年起正式对外公演,经多次升级改版后,已成为新疆文旅演艺界的一张名片,在兰州、西安等地累计演出1500多场,惠及观众60多万人次。
“火洲”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闻名于世的地方,因地表的炽热、甜甜的葡萄为人所熟知,而它更珍贵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吐鲁番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多元文化交流融汇之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行走在吐鲁番,仿佛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穿行,步步惊奇。它是丝绸之路的文明地标,被瑞典东方学家贡纳尔·雅林称之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
千年故城,记录丝路历史云烟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期间,来到了位于吐鲁番的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他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游客在交河故城景区参观。蔡增乐摄
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的交河故城,坐落在雅尔乃孜沟谷台地上,四周崖壁陡峭,最高处可达30米。故城是由河水冲刷形成的一块绿洲,形如柳叶,又似扁舟。《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据记载,当时交河城距离长安8150里,700户共6050人,屯兵1865人,近8000人生活在这里。
交河故城是一座神奇之城,是在大地上“雕刻”出的城市。整座城依自然地势而建,建筑是挖出来的,大街嵌在地下六七米,城边厚厚的生土层是高墙。独特的建筑方式,让人惊叹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当前,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遗址。2000多年前,这座城市堪称繁华都市——南部是建筑密集、繁华热闹的居民生活区;中部是辉煌壮观的官署区;北部是规模宏大的大佛寺以及东北佛寺、西北佛寺组成的寺院区……如今,行走在故城的残垣断壁间,城墙、街巷、佛寺、官署、作坊、民居等痕迹仍清晰可辨,仿佛瞬间穿越千年。
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交河的名字在唐诗中也频频出现,“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2014年,交河故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同时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还有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燧,其中高昌故城也在吐鲁番,只是交河故城在吐鲁番城西,高昌故城则在城东。
红色的火焰山脚下,在距离吐鲁番市高昌区城区3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有一片宏大而荒凉的废墟,这就是汉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路名城——高昌故城。公元前48年,汉元帝在这里修建屯田戍边的建筑,史称“高昌壁垒”。魏晋时期,前凉政权在吐鲁番设立高昌郡。唐朝政府将西州州府放在高昌,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进入元朝,火焰山下战火不息,高昌城历经磨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高昌故城的形制和布局类似唐代长安城,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比3个交河故城还大。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这里成为世界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人口最多时接近4万,是当时国际化大都市。在当时有着“东方第一城堡”之称的高昌故城,城址内分布了大量遗址,出土了不同文字的文书等等。这些历史遗迹不仅展示了吐鲁番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2023年初,时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来到吐鲁番,实地探访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他在电视节目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都是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茫茫戈壁没有将文明的光辉掩埋,相反,随着时代的推进,它们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成了新发展的见证,愈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丝路珍宝,融汇文明交流印记
夏夜的吐鲁番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客如织——吐鲁番博物馆的“奇妙夜”活动是近年来当地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吐鲁番博物馆是新疆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齐名。丝路名城吐鲁番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令世人惊艳惊叹,干燥少雨的环境让此地也保存了许多稀世珍宝。如今,这些千年不朽的丝路珍宝静静地放置在展柜中,穿越时空与人们对望。
吐鲁番博物馆一角。(资料图片)
吐鲁番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目前研究这种汇流现象和汇流规律的地区,最合适、最有条件的恐怕就是敦煌和新疆。而在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当属吐鲁番。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内陆海拔最低点,夏季天气炎热,全年降水量少,特殊气候、地理条件使大量的可移动及不可移动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吐鲁番境内不可移动文物遗址1491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苏公塔、阿斯塔那古墓群、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洋海古墓群、吐峪沟千佛洞等中外闻名。
游客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参观打卡。刘健摄
吐鲁番博物馆里的丝路珍宝令人目不暇给。薄如蝉翼,巧夺天工的汉唐锦、绢、帛等丝织品让人叹为观止,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共命鸟刺绣、唐代的花鸟纹锦等都是稀世之宝。吐鲁番文书的出土曾震惊世界,1000多年前的契约、籍账、官府文书、私人信札等史料,为人们打开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鲁番人的生活画卷。其中粟特文、回鹘文、梵文等文书更加珍罕。在古尸陈列厅,高昌国侍卫军将领张宁和妻子的干尸栩栩如生,一千多年前的风采依稀可见。
吐鲁番是不折不扣的宝藏之地。紧邻高昌故城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是令人惊叹的“地下博物馆”。这座闻名中外的古墓群年代跨越魏晋南北朝时期到盛唐时期,在差不多500年的岁月中,这里曾是高昌官民公共墓地,既有达官显贵的豪华墓府,也有普通百姓的简陋墓地。1959年至今,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已超1万件,文书、墓志、丝织品还有木俑、泥俑、壁画等等,国宝级文物屡屡出现。有“时尚”的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高35厘米的泥俑身穿橘黄色的低圆领短袖衫,下穿蓝棕两色相间竖条纹宽松裤,骑着绛红色马,面颊丰腴,端庄又不失妩媚;有浓重中原丧葬习俗特点的《伏羲女娲图》,在夫妻合葬墓中,通常被钉在墓室的顶部,护佑着长眠者;有“神奇爱情鸟”的共命鸟刺绣,在长38厘米、宽26厘米的红底绣品上,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用蓝、绿、黄、褐色丝线,描绘出浪漫的共命鸟形象;有唐代学童卜天寿的“作业”《论语·郑玄注》抄本,透着学童顽皮淘气的同时,更是印证了早在1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已在西域大地生根发芽。而那些穿越千年的唐代美食:饺子、馕、煎饼、馓子、点心……甚至我国最早的月饼,是这片古老大地上延续而来的烟火气,更是万里同风的中华文化。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活”起来
今年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坎儿井,是中国历史悠久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统,在吐鲁番分布最为集中。这里的先民们在与“火洲”惊人蒸发量抗衡的历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开凿了地下坎儿井。如今,古老的坎儿井穿越千年,仍在吐鲁番大地深处奔流不息,滋润着土地,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目前,吐鲁番现存坎儿井1200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近190条,年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仍在持续发挥效益。在吐鲁番市坎儿井民俗园等景区,经过保护与开发,天山雪水汩汩而下,滋润土地,就像千年前那样,构筑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水长城”。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是首位。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它的保护提上日程。当时的故城,承受了2300多年风雨冲刷,被废弃也超过600年,风蚀、风化、沙尘、地震、洪水……故城岌岌可危。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自治区及吐鲁番市不断加大对交河故城的保护力度,已先后投入资金超亿元,有针对性、分片区、分层次推进交河故城遗址维修、加固等。吐鲁番市制定了交河故城保护规划,始终坚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确保交河故城遗址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2023年,吐鲁番申报了交河故城保护修缮工程——中央大塔保护修缮工程、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本体保护修缮工程(一期)、交河故城保护与遗产价值展示提升工程等8个项目,不断夯实文物保护基础,传承好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吐鲁番市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步伐更加坚定。
“夜游交河”是吐鲁番自2016年就倾力打造的文旅项目,现已经过4次提升编排。夜幕降临,交河故城中,一盏盏橘红色的牛皮纸灯在街道上游走,一场场独特的夜游活动在故城中举行。行走在巷道中,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交河故城的面貌逐渐清晰,故城渐渐鲜活起来。在大佛寺前聆听原生态音乐表演,看演员们弹奏着乐器缓缓走来,装扮成僧侣的演员伴着乐曲,穿行于大佛寺前……一幅幅历史画卷打开,交河故城千年记忆一一浮现。
走进吐鲁番,仿佛踏入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这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道土墙,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吐鲁番见证了无数商队的来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如今,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不仅没有“归于尘土”,反而更加鲜活生动地落入这座城市每个角落、深入每个人内心深处,并成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劲的文化动力。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