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牙是阿克苏地区风沙危害的主要发源地,风沙肆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近四十年间,数代人接力,硬是在茫茫黄沙间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创造出了荒漠变绿洲、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
● 得努尔汗·亚生 / 文
柯柯牙位于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是阿克苏地区风沙危害的主要发源地,风沙肆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1986年,一场敢同黄沙争高下、不向荒漠让半分的全民植树造林“大会战”,就从这里开始。此后近四十年,数代人接力,不仅在茫茫黄沙间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还种出了驰名全国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红枣、核桃、杏子……创造出了荒漠变绿洲、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
风沙肆虐 群众饱受折磨
“一年要吃两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曾是当地人饱受风沙摧残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一年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气。四面八方的狂风汇聚在柯柯牙,卷起沙砾,一夜之间就能摧毁几十万亩农作物。由于沙尘暴的侵袭,沙尘遮天蔽日,温宿县、阿克苏市及周边地区,白天都要开灯闭门闭窗。而更紧迫的是,阿克苏市南部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城区。
沙尘暴频发多发,严重影响和危害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阿克苏地区要想改变异常恶劣的气候,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就必须首先解决风沙策源地生态环境的问题。但在戈壁荒漠上种活一棵草难,种活一棵树更难。第一难在水,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年降水量不到6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800毫米。第二难在土,1985年,阿克苏地区组织技术人员对柯柯牙区域58个土壤剖面的土样分析显示,土壤盐碱量平均值高达5.58%,最高达9.87%,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盐碱量不得高于1.0%的造林标准。“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在柯柯牙植树之难。
前人也不是没想过办法,历史上有过多次尝试,却都以失败告终。据《温宿县志》记载,清朝末年,当地贵族想在柯柯牙栽植花木,专门从吐鲁番聘请工匠开凿坎儿井,穿引地下水,耗资甚巨却几无成效。民国时期,地方官员也曾尝试垦荒造林,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却没种活几棵树。
久久为功 齐心协力筑“绿色长城”
千难万难,总要有人迎难而上。20世纪70年代,阿克苏地区被列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1986年“三北”二期工程实施,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心拔除柯柯牙这个风沙源,启动实施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作出在柯柯牙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决定,誓用宽幅林带挡住千年风沙。阿克苏地委、行署发动各族干部群众自备工具、自带干粮,走进柯柯牙、扎根柯柯牙。
苦干不盲干,实干不蛮干。首先解决水资源,1986年4月,一支由250多人组成的修渠队伍开进柯柯牙,短短4个月硬是修成一条长16.8千米、配有505个桥涵水闸等设施的防渗渠系;再解决平地问题,柯柯牙的黄土在盐碱作用下坚硬如磐石,最初是靠人们用铁锨、锤子一点点砸,完成了2000亩的林带平地任务;同时解决土壤盐碱量高,想了许多办法:开沟挖渠排水压碱,替换农田良土……经过多次尝试,土壤盐碱量终于降到了适种区间。
政贵有恒。近四十年间,阿克苏地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愚公移山之志、滴水穿石之功,开辟了一片片绿洲。第一个十年完成人工造林3.3万亩,第二个十年完成人工造林6.55万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柯柯牙绿化工程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持续巩固先期27万亩造林成果的基础上,新增造林93万亩,累计造林超过120万亩。从这组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柯柯牙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变迁。如今,置身柯柯牙林海,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就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北缘,很难想象四十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风沙弥漫的景象。阿克苏用让世人惊叹的沧桑巨变,再次印证了“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持之以恒,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以林养林 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把树种活只是第一步,保住来之不易的绿色,更是长远的考验。不像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树只要扎下根,三五年后就可以靠雨水自然生长。在柯柯牙这样的干旱区,树从种下去开始,全程都需要管护,仅靠中央拨款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是长久之计。要让生态建设的成果延续下去,必须调动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参与,并让建设者享有绿化带来的经济收入。
为此,阿克苏地区逐步探索出政府规划、部门服务、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以林养林”模式,从单纯的生态林种植构建起“以生态林护经济林、经济林养生态林”的生态发展新格局。阿克苏地区结合南疆独特的光热资源,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政府先期投入开发种植,再以优惠政策承包给种植户管护,经营权归承包户所有,政府得绿,百姓得利。截至2024年,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面积达到450万亩,林果产品达到200余种。在阿克苏市、温宿县等荒漠绿化生态治理工程所在县市,林果收入占比已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发展林果业的收益有效平衡了“养林”的支出并有盈余。随着经济林比重的加大和优惠政策的持续,进一步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投入,阿克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进入新时代,阿克苏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治理的脚步加速,生态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精细。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为示范引领,阿克苏地区相继规划实施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等多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并紧跟生态建设发展趋势,利用荒漠绿化工程取得的丰硕生态成果,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俯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艾则孜·沙木沙克/摄
一部绿色发展史,几代薪火传承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孕育出“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范本。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柯柯牙精神将指引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立足长远,甘于奉献;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脚踏实地,积极作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