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经方传千古,一缕药香润古今。在中医药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力量的当下,新疆也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资源保护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苏璐萍 / 文
2024年底,历经十余载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以下简称“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圆满收官。本次普查共发现中药资源2471种,其中药用植物2217种、药用动物211种、药用矿物43种,新记录种4种。与第三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相比,本次普查新增989种,不仅彰显了新疆作为中药资源宝库的重要地位,更为中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期间,普查队员在断崖上采天山雪莲。自治区药物研究院供图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防治中积淀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医药文化便沿着丝绸之路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如今,新疆正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踏遍山川寻药香
百草何芊芊,使得杏林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药材资源的科学认知与合理利用。唯有摸清药材资源家底,保护与开发并举,方能确保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一支由自治区药物研究院牵头,汇聚疆内13所高校师生、国内科研单位专家以及农业、林草、卫生等部门专业人员的普查队伍,开启了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的征程。每年从春暖花开到立冬前夕,这支队伍深入山林,克服复杂地形与极端气候的挑战,甚至要时刻警惕野生动物的威胁,寻找中药材。
自治区药物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樊从照已三次参与普查工作。2017年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的经历令他难忘:山下酷暑,山上寒冬,寻药路途遥远,他们经常在野外露营,入眠时常伴着风声与野兽的动静。小意外时有发生,一次遭遇马蜂袭击,被蜇得满身包的队员们就地取材,用碱性药材消肿止痛。尽管困难重重,但每当发现濒危药用植物,尤其是首次在夏尔希里发现4种新记录种时,团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中药资源宝库,更为中医药创新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樊从照说。
中药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生长条件,只有搞明白各地中药资源的分布,才能了解什么药能种、怎么种,因此,中药资源普查不仅是对资源的摸底,更是对产业发展的指引。十余年来,专家团队每到一处都会形成中药材种植可行性建议,助力乡村振兴。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朱军也是普查队的一员,在担任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托万库木库勒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期间,朱军成功引种伊朗藏红花。
托万库木库勒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地资源紧缺,自然环境恶劣,种植核桃曾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经实地考察、科学论证,2019年,自治区卫健委投资800余万元,在该村建立占地100亩、100多座种植大棚的藏红花示范种植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朱军带领村民成功改造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质种球,并建立了标准化种植管理规范,申请了专利保护。
2023年,藏红花在皮山县推广种植后,朱军回到了普查队伍,继续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而托万库木库勒村的农户们,则走上了种植藏红花的致富路,也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情感和认同。
搭建平台识药香
本草凝智慧,文化耀千年。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资源普查和建立种质资源库、标本库等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新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更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开辟了新途径,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以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为契机,以普查成果为基础,我区全面推进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包括种质资源保藏库、资源圃、标本库、博物馆和基因库等,以及中药民族药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起完整的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在阿勒泰地区,依托地缘优势和哈萨克医传统,建成了全疆首家集种植、标本制作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
步入博物馆,穿越青河县历史展区,迎面而来的是满墙栩栩如生的蜡制植物标本,罗布麻、红花、红苋菜等316份展品活灵活现。深入其间,399幅药用植物原生态图片交相辉映,配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了药用植物的全貌及其药用价值。而这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份标本背后,都凝聚着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名誉馆长王仁数十年的坚守。
自17岁起,王仁便和当地牧民一起转场。长年累月的采药经历,他积累了丰富的植物知识。
“天生百草医养人,有识百草能治病。”行走在崇山峻岭间,王仁思索,“能不能做个统计?给后人做个参考……”
怀着“为后人留参考”的初心,王仁数十年如一日穿梭于阿尔泰山,采集千余份标本,拍摄两万余张图片,编著完成《新疆阿尔泰山脉野生植物图谱》《哈萨克药志》等11部著作。2019年退休后,他毫无保留将独创的治疗内外科、妇科、皮肤科等190副中草药配方无偿捐赠给阿勒泰地区中医医院(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如今,在王仁和团队的努力下,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全疆各地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昌吉回族自治州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改善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等措施,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乌鲁木齐市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
新疆各地纷纷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各族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传药香
识得寸草心,寒热调阴阳。随着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的圆满收官,新疆丰富的中药资源宝库得以全面揭示,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月17日,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前来体检的李建疆通过中医人工智能健康状态辨识系统获得体质评估建议后,打开“中药炮制”小程序,深入了解黄芩、紫苏等14种中药材的功效与应用。这是中医药数字化创新的生动实践。
基于第四次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了中药饮片炮制信息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223种新疆常见药用植物,涵盖原植物、标本、饮片图片及详细性状描述、鉴别要点及功能主治说明。“数字化赋能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支撑。”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赵翡翠表示,信息库为公众搭建了了解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平台。
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医药中寻求养生之法。传统中医药创新求变,一改过去保守的样貌,正以时尚、新潮、便捷的姿态焕新来袭,更广泛地融入广大百姓的生活。
自治区中医医院康复中心以中药代茶饮为媒介,根据不同时令季节推出了十余种代茶饮供患者免费品尝。在康复中心的候诊区,“中药养生茶”体验区摆放了三个智能泡茶桶,分别提供安神助眠茶、理气祛湿降燥茶、玉屏玫瑰枸杞茶等,每种代茶饮都清晰地标注了功效与成分。患者李建安表示:“坚持饮用一周,确实感受到变化。”在医生指导下,他开始了中医养生之旅。
从设置中药养生茶体验区到上线中药资源科普库,从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到打造医院新媒体工作室……新疆正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让这一宝贵财富更好造福各族群众。中医药文化普及正从医院延伸到中医馆、中医阁,让百姓不仅知道中医药,更懂得如何用好中医药,共同弘扬好中医药文化。
一纸经方传千古,一缕药香润古今。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新疆也将矢志不渝地筑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根基,让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