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跨越四千公里的青春答卷
2025-03-11 10:23:40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阳春三月,南疆渐暖,正是英吉沙县杏树嫁接的关键时期。“不知道去年教的嫁接知识,乡亲们还记不记得,得让技术人员多到田间地头指导一下。”3月10日,看着远处的杏林,李倩盘算着今年怎样才能让农民有个好收成。

杏子丰收季节,李倩(中)和村民们一起包装杏子(资料图)。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英吉沙县龙甫乡,很多群众喜欢称这个90后为“小李乡长”。作为英吉沙县龙甫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倩在远离家乡4000多公里的南疆一待就是十余年,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志愿者成长为乡干部。多年来,她扎根基层,勤恳工作,只为一个目标:让群众过好日子。

  2014年,刚从枣庄学院毕业的李倩,没有留在繁华的大都市,而是从祖国的最东头来到西部边疆。

  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成长。刚到喀什的第一站,是英吉沙县乔勒潘乡。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障碍、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李倩没有退缩,谈起当初,她显得很淡然:“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2014年的乔勒潘乡还没有脱贫,基层扶贫是李倩的主要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她发现当地群众有丰富的牛羊养殖经验,但大部分都是零散养殖,不上规模,饲草料等养殖成本高。于是,她带领养殖户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引进新品种肉羊,改变了过去散而小的养殖模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随后,李倩将目光转向妇女就业。她组织妇女们制作手套等手工艺品,为她们提供灵活就业机会,村民阿米娜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李倩帮助下,阿米娜不仅实现了就业增收,还从破旧的土块房搬进崭新明亮的安居富民房。2016年李倩结婚时,阿米娜抱着一床棉被跑过来说:“丫头,你把村子当家,我们都是你的娘家人,这是我亲手给你缝的嫁妆。”

  这份水乳交融的感情让李倩深深动容,坚定了她留下来继续奋斗的信念。

  2021年,李倩调到龙甫乡工作。这个乡大面积种植杏子,但销路问题一直困扰着乡亲们。李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心将杏子打造成龙甫乡的品牌,让乡亲们通过杏子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她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大户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规范种植、整理杏园。起初,老乡们对此比较排斥。“大家认为杏子卖不上价钱,也就不想花钱投入。”李倩说,长此以往,杏子产量和品质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产业链和品牌效应。

  李倩多次做种植大户和农户的思想工作,捋起袖子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劳作,学习林果种植技术。这种锲而不舍的劲头感染了乡亲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杏树种植和杏园改造中,先后完成8700余亩地的水渠布局、7900多亩果园的更新改造。

  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让杏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接下来该怎么打开销路?李倩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线上+线下”“提升品质+运营宣传”的组合拳,便是李倩打出的杏子销售“王炸”组合。同时,她带领年轻干部、返乡大学生加入“带货主播”行列,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为龙甫杏子代言。

  经过不懈努力和宣传,龙甫杏子逐渐打响品牌知名度,销量大幅提升。2023年,龙甫乡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杏子)”,村民年收入显著增长。如今,一提到英吉沙县的杏子,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说:“去龙甫乡!”

  十余载光阴,戈壁胡杨的年轮多了十几圈,也让一个青年的理想扎根抽枝。李倩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证明,新时代的边疆既是磨砺意志的熔炉,更是施展抱负的沃土。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个人奋斗的涓滴细流,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江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何艳红]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