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雄鹰骑兵六十载 同心立马天山南
2025-03-24 15:33:33 石榴云/今日新疆

  被誉为“高原雄鹰”的全国唯一在编民兵骑兵连——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上已驻守60载,每一代骑兵赓续的不仅是红色基因,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生生不息的血脉相连。

  ● 陈疆林 / 文

  2025年3月9日,皑皑天山雪峰间,一队骑兵正以岩羊姿态贴着70度陡崖挪移。

  “骑马比开坦克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曾在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当过坦克车长的刘姝杉,在跟随拜城县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执行边防巡逻任务时说。

  这支被誉为“高原雄鹰”的全国唯一在编民兵骑兵连,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上,已驻守60载。

拜城县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开展巡逻检查。范凌志/摄

  60年间,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初心。这支由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7个民族组成的骑兵连,是边疆的守护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者。

  数代人的戍边使命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戍守边陲、保家卫国,针对老虎台乡一带道路崎岖、山大沟深且机动设备极度匮乏等情况,当地政府组建了一支132人的民兵骑兵连。60年来,老虎台乡发挥民兵骑兵连的优势,定期组织骑兵对偏远散区域、重点部位开展巡逻检查,每趟来回80公里的路程,风雨无阻。

  牙生·库尔班是民兵骑兵连第一任连长,带领民兵从整修训练场到搭建马棚、从设置训练障碍到组织骑兵训练,一鞍一辔群筹,一卒一骑列编,完成了民兵骑兵连从无到有的建设。自组建之日起,卫国戍边、保护群众便成了这支队伍的光荣使命。

  1968年的一个冬天,牙生如往常一样,带领民兵骑兵连护送牧民转场。谁曾料到,雪崩突如其来,刹那间积雪封山,气温更是降至零下30摄氏度。恶劣的环境没有击退英勇的民兵骑兵连,132名民兵毅然拿起马刀劈砍冰层,并用自己的身体为牧民阻挡凛冽寒风。

  就这样,他们连续奋战8天,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解救200余名群众和3000余头牲畜。

  “当时干粮吃完了,大家把最后半袋炒面留给老人和孩子。”如今已88岁高龄的老兵艾合买提·吐尔逊回忆起这段往事,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牙生连长总说我们是各族百姓的盾牌,盾牌碎了也要护住乡亲!”

  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常给民兵骑兵连带来新的考验。1972年冬的一次暴风雪中,村民的房屋摇摇欲坠,民兵骑兵连毫不犹豫地策马救援。人群里,一名身着红色花袄的女子格外引人注目。

  “快!把孩子绑在我背上!”她大声喊着,迅速从倒塌的土坯房里背出一名婴儿。

  她就是袁亚芳,是民兵骑兵连首位女骑兵。1974年的一个冬日,这位勇敢的姑娘,骑马穿越冰封的喀普斯浪河,只为给被困群众送去急救药品。她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当地百姓心中。

  时间来到2021年3月24日,拜城县发生5.4级地震。“看着老房子塌了,我穿着单衣跑到空地上,是民兵骑兵连的民兵第一时间来到我家,询问是否受伤,及时将我和家人转移到安置点,让我穿上了棉袄、吃上了热汤饭。”艾力·吾斯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情绪激动。

  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老虎台乡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每当地震、冰雹等灾害袭来,民兵骑兵连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他们迅速开展巡逻、全力寻找受灾人员、帮助安置群众,还耐心传授群众自救技巧。

  民兵骑兵连现任连长吐尔逊·吐尔洪告诉记者:“这种舍身为民的‘骑兵精神’在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中,早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成为一面鲜红的民族团结旗帜。”

  用团结奉献书写新篇

  2020年,凝聚着“骑兵精神”的拜城县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连史馆正式建成。馆内的老照片,承载着往昔岁月的光影,陈列的马刀,诉说着曾经的艰辛与英勇,300余件荣誉勋章等实物熠熠生辉。而尤为珍贵的,是馆内所记录的当地干部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人故事。

  3月5日的老虎台乡依旧被积雪覆盖,24岁的女兵班班长米克热阿依·斯迪克身姿矫健地翻身跃下战马,仔细整理好衣帽后,便来到连史馆,开始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米克热阿依加入民兵骑兵连已有3年,在与队友的朝夕相处中,听他们讲述老一辈人的故事,让米克热阿依感触颇深,承担起民兵骑兵连连史馆兼职讲解员的责任。

  在讲解中,米克热阿依有这么一段解说词,让人回味悠长:宋世章——那个扛着铁锹落户老虎台乡的汉族青年,恐怕未曾想到,自己当初与维吾尔族兄弟在开荒时共饮的那壶砖茶,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成为民族团结与情谊延续的象征。

  1953年,年仅23岁的宋世章来到老虎台乡。宋世章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种植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帮助乡里村邻。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耕种指导,还是养殖过程中的疑难解答,他都尽心尽力,与大家相处得如同亲兄弟一般。

  在民兵骑兵连连史馆的展板上,郭洪明的事迹同样引人注目。当年,他主动向托普鲁克村村委会请缨,提出为村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支持,助力大家增产增收。在当选乡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后,郭洪明更是全身心投入为村民解决生活难题的工作中。他还积极带领村民成立拜城县老郭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闲置资源入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老一辈人身上,民兵骑兵连学习团结奉献的精神,将团结群众、助农增收纳入戍边使命之中。民兵骑兵连借鉴郭洪明的成功经验,持续帮助当地农牧民走上致富之路;打造马背服务队,走村串户,为村民修缮房屋、悉心照料孤寡老人;化身草原“和事佬”,耐心调解邻里纠纷。他们还组建“高原雄鹰”宣讲队,深入山区牧点、田间地头开展特色宣讲,将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故事传到千家万户,让那壶砖茶所代表的各民族相濡以沫的岁月沉香,在新时代散发出更为馥郁的芬芳。

  往事虽已渐渐远去,但那些水乳交融的故事,在讲解中依旧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支身跨骏马、肩扛红旗的民兵骑兵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奋进。从宋世章的那壶砖茶,到郭洪明的合作社账本,再到马背服务队、“高原雄鹰”宣讲队,这支新时代的马背民兵队伍,奋力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崭新故事。

  让爱国故事引起共鸣

  如今,民兵骑兵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肩负起新的职责。

  老虎台乡拥有壮美绝伦的自然景色,但由于山路崎岖蜿蜒,加之冬季封雪期长达5个月,交通极为不便。过去,年游客量不足千人。

  近年来,老虎台乡依托民兵骑兵连爱国戍边的感人历史,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占地80亩的雪域骑兵文化园。园内设有军马训练场,展现着民兵骑兵连日常训练的飒爽英姿;有军史长廊,以丰富的史料讲述着民兵骑兵连的光辉历程;还有32组戍边主题雕塑群,生动再现戍边的艰辛与英勇。通过发展“民兵骑兵连红色游+生态游+观光农业+特色产业”一体化旅游模式,引导群众经营商铺、民宿、农家乐、蒙古包等,为110余户群众搭建就业旅游链,实现246人稳岗就业。

  恰逢周末,在军马训练场旁边,托普鲁克村村民阿依夏木·阿不力孜支起了自己的烧烤小摊:“每个周末,我都会在连史馆或马术场旁摆摊,多的时候一天能挣700多元。常有客人跟我聊天,夸我们的民兵骑兵连,我心里也跟着高兴。”阿依夏木的丈夫也在雪域骑兵文化园工作,每月收入3500元。

  为了更好弘扬红色文化故事,2022年,当地投入380万元对民兵骑兵连连史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传统展陈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1月16日,在拜城县老虎台乡,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观看民兵骑兵连训练。邵若龙/摄

  2024年,老虎台乡承办各类社会活动200余场次,吸引游客约15万人次,年创收260余万元。老虎台乡党委书记邓鑫说:“通过挖掘民兵骑兵连的故事,在吸引更多游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民不但鼓了口袋,更富了精神。”

  多少个清晨,民兵骑兵连民兵轻抚战马的鬃毛,立马天山南。山脚下,雪域骑兵文化园里,传来《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民兵骑兵连的戍边故事从边防线走向旅游区,从历史馆走进百姓家,每一代民兵骑兵赓续的,不仅是红色基因,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生生不息的血脉相连。

  继续阅读:

  ① 感悟“高原雄鹰”的深情守护

  ② 共筑保卫中华的钢铁长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孙圆圆]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