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 在新疆 听一曲悠扬长调
2025-03-24 15:29:05 石榴云/今日新疆

  蒙古族长调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传承,并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了众多风格流派,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以悠长的音韵诉说着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 朱宣羽 / 文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但在新疆更多被称为“乌特嘟”,也可直译为“长歌”“长调歌”“草原牧歌”等。长调民歌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舒展绵长的曲调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在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等一些重要仪式中都能听到。当然,在摔跤、射箭和赛马等活动精彩纷呈的那达慕大会上,也能听到长调。长调是抒情歌曲,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恩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的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表演蒙古族长调。张昀/摄

  在新疆,蒙古族长调歌词多为对仗的韵文诗,用词精炼,腔多字少,以单句或上下句为基础构成段落,少到两段,多至五段。在歌词内容上,大多源自生产生活,常用比兴、拟人等手法,叙事性与抒情性兼具,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幸福、正义、光明的追求。

  在新疆,长调是庄严的、严肃的歌,题材上有劳动歌、赞歌、情歌、思念歌、历史歌、训示歌等多种类型,在献给朋友、献给长辈、献给晚辈、献给爱人等不同场景下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区分。这种严格的规定和仪式感,是新疆蒙古族群众风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他们文化、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载体。

  在新疆,蒙古族长调的调式和曲式上也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格。内蒙古地区长调以羽调式为主,新疆地区则是以徵调式为主,按音乐学界的普遍观点,徵类色彩比较明亮,羽类色彩则柔和一些。曲式结构上也有不同,新疆地区的长调单位段落更为精炼,很少使用装饰颤音的演唱技巧,一些独特的装饰音技法和偶有出现的“微分音”,使其带有一些新疆其他民族音乐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多元的艺术特征,与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的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都有传承。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公布的第二批(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均作为蒙古族长调的申报单位和保护单位,在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名录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昭苏县、吉木萨尔县等也各有申报。

  对蒙古族长调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依托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拥有蒙古族长调传承的地区开展蒙古族长调展示展演活动。此外,这些地区的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单位也积极引导传承人通过百日文化广场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基层文化活动来进行普及性推广和宣传。部分地州市县通过与学校的联合,将长调“送”入中小学,部分学校将其作为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办,各地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和长调民歌比赛的举办,也促进了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交流学习,培养了众多年轻的长调歌手。

  蒙古族长调展示着蒙古族人民待人接物的哲学化思考、对草原和骏马的钟爱与歌唱、对人与人之间情谊的感恩与祝福、对人类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蒙古族长调正是在历史长河中缔结的珍贵果实,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传承。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孙圆圆]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