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3月18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乌东站社区薄皮包子金汤面店内,王小辉站在操作台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店长张晓琴的一举一动,学着张晓琴的手法操作手中的面皮。
这家仅60平方米的小店,是乌东站社区“就业联盟”的缩影。“原本是自家人创业,现在不仅招收了学员,还准备再面试招聘两名服务生,都是邻近小区的居民。”张晓琴说着,眼神里满是对店铺发展的期待。
3月18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乌东站社区薄皮包子金汤面店内,王小辉(右一)跟着张晓琴学习包包子。 艾米热古丽·阿卜杜瓦克 摄
今年初,乌东站社区启动就业深挖行动。通过系统摸排辖区商铺发现,餐饮商户存在用工缺口,却又普遍缺乏系统培训能力。与此同时,社区失业登记人员中,过半居民希望获得实操型技能培训机会。供需错位的现实,催生了“商铺变课堂”的创新实践。
“这条街藏着多少就业机会?”带着这个问题,乌东站社区工作人员穿梭在辖区的大街小巷,对200余家商铺逐一走访,深入了解每家店铺的经营状况、用工需求以及潜在的发展可能。
结果显示,餐饮类商铺用工需求大,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成熟的制作工艺,具备开展技能培训的天然优势。
乌东站社区党委书记杨勇杰的笔记本上画着思维导图,“把商户的经验转化为培训资源,让用工需求对接居民技能提升,这就是我们要搭建的闭环。”为此,社区成立就业服务攻坚组,重点突破商户的3个顾虑:怕影响经营、愁没有教材、忧学员安全,鼓励他们将后厨变为实训基地。
经过社区不懈努力,18家商铺达成共识,携手结成“就业联盟”。这些商铺各具特色,有的擅长传统美食制作,有的在新兴餐饮领域独具创意。联盟的运转充满智慧,社区开发“技能共享日历”,商户根据经营淡旺季灵活排课;建立“人才蓄水池”,优秀学员信息向全联盟企业开放。
社区就业专干张欣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材料,那是一份份居民的培训档案与就业推荐资料。
“每位学员结业后都会收到至少2家企业的岗位推荐。”张欣一边翻看着资料,一边认真介绍。为了确保培训有效性与就业稳定性,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效果跟踪机制。从学员踏入培训课堂的那一刻起,张欣和同事们就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进展。培训结束后,积极为学员推荐合适的岗位,并在学员入职后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全职宝妈张爱菊参加收纳师培训时,起初对复杂的收纳技巧感到力不从心。张欣发现后,带着职业规划师上门,用彩色贴纸让收纳步骤可视化,还协调联盟家政公司提供跟岗实习。最终,张爱菊顺利结业,并通过社区推荐获得了工作岗位。“这些培训实打实教本事,让我们在家门口端稳‘饭碗’。”张爱菊说。
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还会每日将收集到的辖区商铺就业招聘信息仔细筛选、分类,通过“智高新”平台以及居民微信群进行推送。在各个居民微信群里,每当新的就业信息发布,就会引发一阵热烈的讨论。居民们纷纷点赞、转发,咨询相关岗位的详情。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推送200余条就业信息,覆盖40余个居民群,获益人数30余人。
线下服务同样在迭代。社区定期召开“就业集市”,由商户直接演示工作场景,用“体验式招聘”提高岗位匹配效率。
如今,乌东站社区已从“资源型就业培训”逐步转型为“需求导向型就业培训”。随着“就业联盟”的壮大,社区开始谋划更深层次的变革,筹建“就业培训基地”,推动培训成果与行业标准接轨。
杨勇杰站在辖区农贸市场门前,望着热闹的街道说:“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好似飞轮效应,商户获得稳定用工,居民提升就业能力,社区增强服务黏性,以后还要在小区内开展培训,将各类技能培训送到家门口,让这个轮子转得更快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