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宋生建/文
4月的新疆大地,春意盎然,万物竞发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科技脉动。工业物联网产业园里,智能机械臂在5G技术的精准调控下执行生产指令,AI算法实时优化工艺流程;无人驾驶“太空舱”巴士沿着数字轨道平稳穿行;绿色智算中心施工现场,千兆光纤网络与新能源供电系统交织成网……在天山南北如棋子般分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里,一幅以科技创新重塑发展格局的新图景正加速铺展。
作为西部边疆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载体,自1992年新疆首个国家级高新区获批成立,新疆已培育出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阿克苏阿拉尔等5个国家级高新区,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创新矩阵,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撬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落子高新 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
“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为迎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高新区自诞生便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1992年乌鲁木齐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新疆首块高新“试验田”,2011年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区政合一”,成立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历经30余年发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拥有306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疆高新技术企业12%,成为全疆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正蓬勃发展,引领新疆各领域向“高”升级,向“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下,更多的高新区正在释放“新”动能。“让机器人像人手一样灵活高效,将工艺师的手法赋予工业机器人,完成实时动作行为的再现……”4月3日,走进昌吉高新区新疆三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何霞正在演示该公司新开发的AI智能机器人操控系统。“相较于传统操作方式,我们的操控系统平台降低了操作难度和技术门槛,可以实现柔性焊接、切割、喷涂、打磨、陶瓷书画等多个应用场景覆盖。”何霞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工业园区一隅。于国伟/摄
这家本土科技企业的发展轨迹,正是昌吉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缩影。介绍起当地情况,昌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郭宏正如数家珍:目前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已蔚然成势,现有自治区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5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之翼。
在克拉玛依高新区,一场以“一主多元”为核心的战略转型正在重塑发展格局。该区以石油化工传统优势为基础,高端装备制造为创新引擎,培育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的增长极。
2023年7月,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南疆首个国家高新区——阿克苏阿拉尔高新区正式揭牌。这是以兵地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突破性成果,也为推动南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落下关键一子。
依托当地棉花主产区和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资源优势,阿克苏阿拉尔高新区集聚13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建成从皮棉、粘胶、聚酯纤维到纺纱、织布、印染,再到毛巾、袜子、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并建成国家棉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棉纺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园区正在打造棉纱、粘胶、聚酯‘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数字经济、深耕能源产业、布局低空经济、做强棉纺产业……新疆高新区服务国家战略、新疆大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持续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和向西开放,实现了总体布局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正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转化、优化产业结构等,助力新疆‘十大产业集群’突破传统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从依赖资源优势向依托技术创新转变,成为支撑新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综合经济所副所长王英平说。
成果转化 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从一个“好点子”到一件新产品,技术和创新成果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到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从1到100”阶段,难点、堵点重重,被称为“达尔文死海”。中试,即“中间性试验”,作为产品量产前的关键一环,既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更是跨越“达尔文死海”的必经之路。有数据显示,经过现代化中试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远超未经中试的30%。
科技成果转化如同穿越惊涛骇浪的航程,而中试基地正是破浪之舟。瞄准这一突破口,新疆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中试+”行动,围绕油气化工、煤化工、绿色矿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打造“科研—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平台,构建起“中试+金融、中试+研发、中试+孵化”协同创新生态。
在克拉玛依高新区,占地7.2万平方米的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中试基地已成为新疆乃至西部能源化工领域的创新引擎。企业只需“拎包入驻”,便可开展中试工作。自2018年正式建成运营以来,该基地已孵化出“重油浆态床加氢解构全转化技术”“固定床生产特种油品系列技术”等多项科技领先成果。这里诞生的“高品质中间相沥青生产技术”,推动石油化工、煤化工重质产品价值提升。一批石油化工项目在这里踏上了商品化、产业化转化的道路。
近年来,新疆各高新区不断完善“种子—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的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创新试验田的培育成效在多个领域显现。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生物医药相关注册企业突破2000家,成为全疆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地,建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昌吉特变电工智能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套储能干式变压器一体机,已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构网型储能项目;克拉玛依建成百万吨级高档润滑油生产基地、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全国最大高档白油生产基地,成功攻关能源化工劣质重油加工及开采技术难题……创新之树,逐渐在天山脚下枝繁叶茂。
聚焦“新质” 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不同于其他产业园区,高新区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的科技产业园区,在创新能力、企业实力、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目前自治区已有的近百家各级各类园区中,数量相对很少的高新区,却贡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业产值。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为例,2024年以一区之力贡献出全市超三成的生产总值。
2024年1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榜单中,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以跃升11位的强劲势头首次进入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前50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标志着新疆高新区从创业1.0,到创新驱动发展2.0,迈入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
聚集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等已成为高新区产业现代化的最新要求。
4月7日,记者来到新疆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技术工人正在飞机装配平台上进行鸿雁(HY100)大型无人机的组装调试。随着一架架起飞重量5.25吨、最大载重1.9吨的鸿雁(HY100)量产下线,翱翔于航空物流、农林植保、应急抢险的广袤疆域,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新疆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该公司负责人李涛透露:“天域航通将与石河子花园机场及多家航空公司携手打造低空经济下干支结合、有人机与无人机联运的航空物流标杆范例。”
低空经济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而通航产业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石河子高新区凭借优良的飞行气候条件、通用航空产业优良基础和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积极推进通航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大型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开拓低空经济新赛道。
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疆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大型无人机。李想/摄
石河子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世平目光坚定:“我们通航产业的引领力和竞争力不输东部地区。”
石河子不仅拥有新疆乃至全国最早开展通用航空业务的业内龙头领军企业,还拥有高素质航空人才培育体系。目前,石河子高新区“航空小镇”因为集聚了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翔航空学院、天山雄鹰国际飞行学院、新疆西北航空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链主”“头部”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航空教育培训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成为中国航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陶维明/摄
创新从来不是“独奏”,而是“协奏曲”,当前,高新区的协同效应正在释放。2018年11月,涵盖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成立。示范区内汇集高校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新疆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这片新疆创新能力强劲的区域,正以科技为弦,奏响创新型新疆建设的交响曲。
2024年,新疆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突破115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18家,增速全国第一。全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范,这一成绩中,高新区的贡献不容小觑。
当前,新疆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创新发展机遇。从机械臂的精准律动到无人机的凌云之志,从棉田里的数字革命到油田中“黑色黄金”的绿色转身,新疆的高新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启3.0时代。
继续阅读:
③ 高新区里的故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