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4月23日,2025年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新牧4号与新疆乡土生态草混播修复荒漠草原的技术推广示范”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新疆农业大学及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实施,旨在通过免耕补播推广抗逆性强、高产的新牧草品种及配套技术,提升当地饲草产能与质量,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项目组成员及专家考察现场。匡自豪摄
吉木乃县作为新疆北部重要牧区,长期面临饲草品种单一、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组计划在别斯铁热克乡建立500亩核心示范区,采用免耕补播的方式,推广抗逆性强、高产的新牧草品种及配套技术,并实现3000亩以上的辐射推广。预计项目实施后,核心示范区干草亩产将提升至450公斤以上,辐射区干草亩产也可达400公斤以上。同时,项目还将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牧民提升天然草原生产力,预计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项目顾问、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博介绍,“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新疆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国审品种,兼具抗病、抗寒、抗倒伏等特性,适配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推广后有望解决当地混播牧草品种匮乏、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不仅着眼于提升饲草产量和质量、增加农牧民收入,更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项目提出的免耕混播方案具有明确的生态导向,苜蓿根系可有效固土防沙,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