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好故事 | 敢教黄沙换春裳——院士带志愿者团队11载植绿塔克拉玛干沙漠
2025-04-25 21:13:49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加孜拉·泥斯拜克

  4月21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下起了雨。春雨贵如油,这对三面环沙的麦盖提县来说堪称喜雨。 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2010年以前,麦盖提县年均降水量只有56.5毫米、蒸发量高达2001.8毫米,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气达到150余天。下雨,在这里是一件奢侈的事。

  在雨中漫步,沙漠中的景物展现出别样的意义。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植树点距离县城35公里,是今年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开展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走进沙漠,漫漫黄沙直伸天际。风起处,被细雨打湿的沙地不见尘埃。54岁的护林员玉素甫·买合木提带着记者一步步登上一座沙丘。远眺村庄,连片成林的树木如同一条绿色的玉带,守护着袅袅的炊烟。绿色由深到浅,临近脚下的沙丘已变得斑斑点点。

  “远处那一片片林子,是10多年前就种下的,有新疆杨、文冠果、沙棘、胡杨、新梅、苹果;中间的那些是红柳、梭梭等,也有几年了;最靠近沙丘的,是刚刚种下的沙枣树。”玉素甫指着不远处说,“那就是今年科学家们种下的树。你仔细看,树梢上已经有绿色了。”

  走近这片沙枣树林,棵棵一人多高的树苗在风中挺直着身躯,枝条上芽苞吐绿。树根部,科学家志愿团的成员们一锹锹打起的围堰完好无损,枝干上防止野兔啃咬树皮的防护套依旧紧实。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轻轻抚摸着这些幼小的枝条,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植树造林工地回荡,来自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一批批科学家、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及其夫人、武汉大学教授朱宜萱的带领下,连续11年志愿来疆植绿的场景历历在目。

mmexport1745393932892

3月30日下午,结束第17次麦盖提县义务植树活动的科学家志愿者们返回县城,前左三为朱宜萱教授。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摄

  与新疆的缘分,始于麦盖提

  “这棵树有点歪了,要返工。来种树就要认认真真的,要符合规范。”86岁的朱宜萱在一株刚种下的沙枣树苗前停下来,神情有些不高兴,“我们要讲成活率的。”

  3月25日至30日,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麦盖提县第十七届义务植树活动现场,朱宜萱教授与57位志愿者同伴按照划定的区域,测量、挖坑、移苗、培土、施肥、筑堰、浇水……6天时间,志愿者们早出晚归,栽下了1000多棵沙枣树苗。

  这个活动,由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于2014年发起。11年来,有17批志愿者858人次来到麦盖提,种下46000多棵苗木,折合面积560多亩。

  李德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曾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朱宜萱教授曾在原国家测绘局第七地形测量队工作。西北地区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给这对科学家夫妇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与新疆的缘分,始于麦盖提。

  2012年,沙漠逼近了麦盖提县城。麦盖提县举全县之力,启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建设工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动员10万余名干部群众挺进沙漠植树。

  2014年9月,李德仁和朱宜萱夫妇受邀来到麦盖提参加院士论坛。县里组织大家参观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基地内,才种下两年的新疆杨幼苗已伸展出片片绿叶,顽强抗争着风沙。这一幕情景深深打动了他们。
  “麦盖提人与沙漠抗争,不容易。当时两年才种了两万亩,算起来100万亩要100年才能种完,时间太长了,我们要来帮忙。”夫妇俩回到武汉后,决定出钱出力,组织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发动亲朋好友等建立“树友群”,准备到麦盖提种树。

  2015年3月,参加麦盖提县第一届义务植树活动的15名志愿者来到这片沙漠。除了李德仁夫妇,其他志愿者多是他们曾经的同事或同学,不少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当时,种树的地方没有公路,车辆无法到达。他们每天从县城先坐半个多小时汽车,再步行3公里来到植树地点。顶着春天的风沙,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扛苗、修枝、挖坑、换土,第一天就种下了96棵新疆杨。

  如今,这些树已经从两三厘米粗长到碗口粗,从1米多高长到了10多米高。

IMG_20250423_135119

3月30日,志愿者们正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沙漠植树点植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摄

  遥感技术派上了大用场

  李德仁和朱宜萱夫妇俩带领科学家志愿者团队来到麦盖提,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那时候技术条件比较差,各个片区的树苗存活率不高。同时,县里提出的100万亩的目标,也让干部群众感到压力大,对植树造林一度有些灰心。”4月20日,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回忆道,当时,各乡镇的群众得知,有院士带着一批老科学家、老教授也来义务植树了,顿时鼓足了干劲,“有的拉家带口上了工地,有的骑着三轮车,有的赶着毛驴车,带着锅碗瓢盆小帐篷赶了过来。这一年完成的任务比上一年多得多。”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祖国家园处处美丽。新疆麦盖提就是一个让我们实现愿望的地方。”朱宜萱说。

  在麦盖提,科学家志愿者团队以特有的严谨和认真,把植树造林当作事业来干。

  “麦盖提县气候干旱,树苗存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朱宜萱介绍,刚开始,志愿者们种下的树苗存活率不高。后来,大家拜当地干部群众为师,多方求教林业专家,不断改进植树技术:

  ——种树时从目测改为拉绳定位,确保树苗成一条直线,并保持合理间距;

  ——种下树后“三踩两提”,即填沙后用脚踩实,把树提起放回再踩紧,再提再踩,让树苗根系舒展,利于生长;

  ——在当地群众指导下,他们将滴灌水管绕着一棵棵树苗呈“S”形放置,水管就不易被风刮跑了;

  ——种好的树苗外面要罩上用阻沙网卷成的网罩,可以高效经济地防止树苗冬天被野兔、野鸡等小动物啃食。这是大家在尝试了用麦草、芨芨草、聚氯乙烯管保护树根等方法后,最终与当地群众一起总结出来的诀窍。

  ……

  经过探索,科学家志愿者团队种下的树苗存活率已提高到90%以上。

mmexport1745384725408

3月29日,来自武汉大学的志愿者达汉桥在种小树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摄

  作为我国测绘遥感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德仁夫妇的专业知识,在麦盖提绿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德仁院士指导学生制作了麦盖提县历年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查看绿化面积变化、生态林长势等情况,为全县精准监测管护林木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麦盖提县植树造林效果日益显现,沙尘天数降到了每年40来天,雨水逐年增多,各类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麦盖提县也在从“善治沙”向“善用沙”转变,沙漠文旅产业持续升温。

  “在沙漠景区选址时,测绘遥感技术也派上了大用场。”朱宜萱说,通过卫星遥感图,能识别判断地形的起伏高低、沙质好坏,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景区范围。

  将来我们不在了,沙漠里的树还在

  “今年,李老师因为有工作在身,没有来麦盖提。”朱宜萱说,2024年3月22日,李德仁和志愿者们来到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庆祝义务植树活动10周年。看到10年前种下的树苗已长数米高,大家激动不已。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麦盖提义务植树志愿者团队。其中有李德仁和朱宜萱夫妇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有教授、工程师、归国华侨、军人、医生、工人、企业家等。为了跟当地植树时间保持同步,志愿活动也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的惯例。

IMG_CROP_20250423_14105792

3月29日,第17批来自全国的麦盖提县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在沙漠深处与当地护林员合影留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摄

  “志愿者团队只给当地添绿色、不给当地添负担。大家的来回机票,植树期间的食宿,植树所需的工具、苗木、农资,工地与住宿宾馆间数十公里的交通等,都是自费。”朱宜萱说,很多人因为工作或者身体原因没法到现场,就通过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持义务植树活动。

  志愿者胥燕婴今年72岁,退休前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今年是第六次来麦盖提县种树。

  “为什么非要跋山涉水去新疆种树?”很多人问他。

  “新疆那么干旱,我们就希望它变得更绿一点。”胥燕婴说。

  74岁的达汉桥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元老,参加了历次植树活动,他还是志愿者队伍的大管家。

  “来到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治理沙漠的重要性。”达汉桥说。

  如今,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这支原先主要由武汉大学老科学家、老教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成为了老中青结合、全国各行各业人士都有的队伍。

  麦盖提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罗新兰、喀什市的律师王静、乌鲁木齐的退役军人王保疆、国外的两位留学生……今年的队伍中,闪耀着更多年轻的面孔。

  2024年开始,志愿者团队把报名者的年龄上限设定为75岁,但这并不是强制的规定,比如朱宜萱已经超龄、达汉桥明年也将70岁,但他们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会来。

  “也有来不了的人,我的同学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来不了,但是他特别想来。后来他就捐款,去世前还托女儿给团队捐款。”朱宜萱说,每一批志愿者团队里,都有不少老科学家、老教授。每天在植树回营的路上,大家都会拉个歌,唱得最熟练的是《祖国不会忘记》,“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将来我们不在了,沙漠里的树还在,这就够了。”朱宜萱说。

  相关阅读:走,跟着院士去南疆种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阿依排日·阿布拉]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