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我先上!”——记奋战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一线的共产党员
2023-12-23 01:29:51 新华社

  寒冬时节,一场6.2级地震突袭甘肃、青海,截至12月22日,地震累计造成甘肃117人遇难,781人受伤;造成青海31人遇难,198人受伤,3人失联。

  从生死营救到转移安置,从排查隐患到抢救伤员,连日来,甘青两省党员干部闻讯而动,为了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日夜奋战。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勇做攻坚克难的突击队,甘做抗震救灾的主心骨,争做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每一个基层党支部都是群众身边的突击队

  21日清晨,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的安置点上,一排连夜搭建的临时活动板房开始投用,板房上鲜红的党旗随风飘扬。在一间板房内,4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忠两眼布满血丝,扯着嗓门、用沙哑的嗓音打电话安排救灾物资分发。

  大河村这次受灾严重,地震造成当地80%以上房屋受损。当许多群众惊魂未定时,马成忠打电话、发微信,把村里的党员发动起来,分头到户摸排。震后两个多小时,当村里人在广场上架起火堆取暖时,马成忠和党员们还在忙着抢救伤员、清点人数。

2023年12月22日,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忠(右二)在帐篷里和受灾群众交流。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清点人数时,缺了村民马满苏一家。马成忠赶忙招呼几名党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赶到他家,终于找到当时已被吓慌了的马满苏。“大家赶紧上手帮忙!”马成忠一声招呼,大家迅速行动,带着马满苏一家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马书记来了,我的心就安稳了!”马满苏说。

  从19日凌晨到21日,马成忠断断续续睡了不到3个小时。他的手机电话不断,每天要充电两三次,却顾不上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

  突如其来的地震,使积石山县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也给全县495个基层党组织和所有驻村工作队吹响了“集结号”。各支部、驻村工作队纷纷组建党员突击队、抗震先锋队,开展组织自救。

  据积石山县委组织部介绍,地震发生当晚,全县4000余名党员干部纷纷向党组织“请战”。19日凌晨,基层党支部已组建317支“党员先锋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中。

  在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年过半百的老党员赵怀杰地震后冲进村委会,拿起一面锣,一路奔跑敲打。听到锣声,党员齐乐霞、赵天佐等分头行动,组织大家避险、自救,逐一清点人数。村党支部的这面铜锣,是专门用来发动党员抢险、引导群众避灾的。

  “我听到村里广场上敲起了锣声,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赶紧赶过来会合。”村民安吉秀说。

  在青海灾区,各村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查看情况,重点帮扶老病残。地震当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录想到,离家一公里外还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腿脚不便,便组织党员一路飞奔,赶到老人家中,在余震中将老两口背到了安全区域。“只要有党员在,一个都不能落下。”他说。

2023年12月21日,救援队员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现场救援。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积石山县委书记马晓璐说,基层党支部距离群众最近,可以成为最先抵达灾害现场、最早组织应急处突的突击队。群众身边的每个“堡垒”先行动起来,就能以最快速度组织自救,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每一次急难险重都有党员八方来援冲锋在前

  中组部日前发文要求,灾区党员、干部要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冲锋在前、勇于担当,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走进柳沟乡,随处可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某分队指战员的忙碌身影。震后不到4小时,他们便从驻地赶到震中抗震救灾。

  连日来,这些子弟兵帮助群众转移、安置,搭建帐篷、转移物资。21日凌晨2时许,所有指战员已在寒风中连续作战20多个小时,又有5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驶来。营长文国君一声令下:“党员、士官,跟我上!其他新兵、义务兵休息!”所有党员、士官迅速集合,忙着卸下物资,一直忙到凌晨4时许。

  “危急关头,党员先上!”文国君说,近年来他所在部队多次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在这次柳沟乡的抗震救灾任务中,128名党员冲锋在前、休息在后,成为突击抢险的尖兵。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连日来,从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公安、消防、卫健、交通、电力救援人员,到广大民间救援力量、社会爱心人士,一支支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成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巨大暖流。一大批党员发挥特长、优势,敢打头阵,争做先锋。

  19日凌晨,地震半小时后,甘肃蓝天救援队队员陆昭旭吻别出生刚过百天的女儿,向单位请假“出征”。他的理由很朴素:“我是党员,参加蓝天救援队已10年,救灾经验丰富,前方需要我。”

甘肃蓝天救援队党员陆昭旭(右)和队友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一起查看爱心捐赠物资清单(2023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34岁的退役军人迟进堂,是四川省筠连县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正在深圳出差的他,听说积石山发生地震,立刻买了飞往兰州的机票,一路飞奔,终于赶在飞机关闭舱门前几分钟登机。听说他是去灾区参加救援,深圳的出租车司机、兰州的牛肉面馆师傅说啥不收他的钱……

  “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党员就应该站出来。”他说。

  地震引发的砂涌导致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房屋被毁,多名受灾人员失联被埋。在这里,从12月19日凌晨两点多,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便一直在争分夺秒开展救援。

  救援现场泥沙松软湿滑,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为了打通救援道路,青海机动队伍组建党员突击队,由党员充当“排头兵”,用木板搭建救援通道。高原夜间气温最低达到-17℃,在3米到5米深的淤泥中开展搜救难度极大,又是党员突击队带头,用手刨,用锹挖,全力搜救。

  青海机动队伍筹备组副组长王律说:“越是人民需要的地方,就越是党员坚守和战斗的地方。只要还有一丝机会,我们就会拼尽全力。”

  每个地方都能看到党群干群心连心的暖心场面

  在灾区,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随其上,党员群众心连心,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在柳沟乡斜套村,一名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帐篷中不停穿梭,一会儿帮这个帐篷生火,一会儿照看另一个帐篷里的孤寡老人……看到有孩子在炉子旁玩火,他立即劝止,并到各个帐篷里提示安全事项。

  这位48岁的男子名叫马学志,他不是村干部,也不是乡镇干部,而是外出打工回家的村民,一名普通党员。虽然党组织还没有给他分配明确的任务,但他一直在找活干。

  马学志所在的斜套村一社,有60多户300多口人,地震发生时,许多青壮年在外务工经商,家里多是老人、孩子。

  村民马成海在外地打工一时赶不回来,十分担心家里两位80多岁的老人。马学志听说后,打电话告诉马成海不要担心,他一定会像照顾父母一样照顾这两位老人。

  他说:“我做的这些事情微不足道,都是举手之劳,作为党员就更应该主动去做。”

  在马学志的带动下,村里的“热心肠”多了起来,男人们主动搭帐篷、搬物资,妇女们则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大家互相帮衬一下,难关就过了。”一位村民说。

  在灾区,记者碰到很多像马学志这样的“闲不住”“热心肠”。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党群心连心的温暖场景。

  “解放军!解放军!请你们帮帮忙!”19日下午,正在柳沟乡袁家村救灾的解放军部队某分队指战员,听到有人求救,便迅速安排朱耀聪等6名党员赶赴现场。

  原来,袁家村一位村民和家中老人相依为命,而老人瘫痪在床,她背不动。朱耀聪等人迅速钻进已经震损的房屋,将老人转移到安置点。第二天,朱耀聪等人再次遇到这位大姐,尽管双方互相不知道姓名,但大姐拿出自家好吃的,硬往战士们怀里塞。

  “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但老百姓把我们当亲弟弟。”朱耀聪说。

  记者看到,部队在震区开设了帐篷医疗所。帐篷前,七八个小孩正学着战士的模样,排起队列,还唱起了国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悄悄将糖果、果冻塞进帐篷,给我们吃。”营长文国君说。

  在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林右腿被砸,小腿至今还肿胀、紫青。他嗓子都喊哑了,还在带病工作。村民韩拉在流着眼泪说:“张书记,你已经干得很好了,不能再干了!”

2023年12月22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安置点,党支部书记张辉林(右)给工作人员嘱咐物资分发事项。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柳沟乡阳山村,中午时分,村民们纷纷拉着忙活半晌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到帐篷吃饭。在安吉秀家的帐篷,她又是端茶,又是倒水,还给大家做手擀面。

  “从脱贫到救灾,党和政府一直帮衬我们,这个恩情不能忘。”她说。村支书白文英则勉励大家,只要干部群众一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文字记者:向清凯、马维坤、张钦、贺俊浩、王铭禹、李宁、王浡、宋佳、何问、胡伟杰

  视频记者:范培珅、马莎、多蕾、张睿、张智敏、陈斌、方欣、马希平、王铭禹

  海报设计:王雅迪、潘红宇

  编辑:谢良、王乃水、戚文娟、陈海通、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曹江涛、王洁

[责任编辑:刘颖]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