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之美丨遇见冬至,春归有期
2024-12-19 17:13:51 新华社

  岁岁冬至,今又冬至。北京时间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从这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大约自南北朝起,我国民间就已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的习俗,意在消遣寒冷的冬天,期盼温暖的春天,称为“数九”。唐宋以后,“数九歌”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其中,在北方地区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了自隆冬到阳春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规律。这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数九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数九歌”见于敦煌文献《咏九九诗》,后来逐渐增多,《岁时杂记》《豹隐纪谈》《清嘉录》等都有记载,但南北各地“数九歌”使用的方言俚语却不尽相同。

  “数九歌”朗朗上口,亲切自然,音韵流转之间,严冬至阳春的自然变化图景徐徐展开。“在过去,即便不识字的人也很容易记忆,而且具有帮助人们判断寒暑更迭、农耕时令的应用价值。”罗澍伟说。

  冬至,虽是寒冷冬季的开始,但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正所谓“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九九消寒图”。

  罗澍伟说,最雅致的莫过于梅花“画九”了。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瓣代表一天。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梅花染完,就出了“九”。

  清代,还出现了文字“消寒图”,常见的是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日填一笔,填完一字即过一九,九字填满,严冬已过,春天来临。很多文字“消寒图”上都会有“管城春满”,“管城”指代毛笔,笔到尾声,春满天下。

  再后来,民间又创新出“九体消寒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九字,每字九笔,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填满则残寒消尽,春到人间。

  数九寒天,你会怎么数九?不论是传袭古法还是另辟蹊径,都会别有一番乐趣。去试试吧!

  统筹:孙闻、邵香云

  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冯娟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魏燕慧]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