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保障故事丨我给冰川“盖被子”
2023-12-20 21:52:32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川保护团队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王飞腾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的生产生活水源地。自1993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近些年来探险旅游增多,1号冰川以每年7至10米的速度向后退缩。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川保护团队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飞腾分享自己的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摄

  2020年,我们团队在1号冰川进行“盖被子”实验,采用一种隔热和反光材料将冰体覆盖,减少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使冰川表面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以减缓冰川消融。这种“被子”主要是涤纶、腈纶、锦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纤维,我们称之为“土工布”。

  从天山站到1号冰川的路程超过2个小时,有些路段只能徒步前行,观测设备全部依靠人力背负。500平方米的实验区,6名科考队员需要1整天时间,才能将所需的“土工布”运送到目的地。由于实验进行的季节是夏季,冰川脚下河流湍急,冰面上积雪较少,异常湿滑。团队需要协作背着2米长、重达500斤的“土工布”前行,每走一步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有一次,在运送途中遇到降雪和大风恶劣天气,为了避免影响材料性能和实验效果,我们不得不中途折返。

  给冰川盖上“被子”,成功减少50%的冰川消融量。如果保护得好,1号冰川的寿命可以延长40年。近年来,新疆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冰川保护工作,包括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引进更多专业人才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等。

  冰川保护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后代的生存权利、健康权利和发展权利。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干净水源、健康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是对公众环境权的保护,是我们共同的人权,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娜 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孙圆圆]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