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记者 张国长
王兰花,一位每日还奔波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的古稀老人,用行动践行“志愿吴忠,行胜于言”,创办的“王兰花热心小组”,可谓“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内管柴米油盐,外管纠纷扯皮”。“我今年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从事志愿服务、维护民族团结的心依然炽热。”王兰花说。
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20年的王兰花,2004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社区里的居民、周围的邻居,谁家有了困难矛盾,仍然习惯找她帮忙出主意、想办法。2005年,王兰花组织身边6位爱心人士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为需要帮助的困难、患病、残疾人家庭提供爱心援助,义务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如今,“王兰花热心小组”从最初的7名成员已经发展到9万多人。一朵兰花,香沁全城。
王兰花(中)和几位志愿者看望小区里的老人。宁夏日报供图
王兰花本人先后获得市、区两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吴忠市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2012年感动宁夏人物、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社区优秀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诸多荣誉。2014年9月,她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10多场次。2021年7月,获得“七一勋章”。
王兰花告诉记者,“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中,有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大家平日里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在开斋节,回族居民会把粉汤、油香送给大家,在元宵节、端午节,大家又一同做元宵、包粽子,从来不分你我,就像一家人一样。
裕西社区居民张金霞下岗后,外出谋生,留下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没人照顾,生活陷入困境。王兰花经常带领热心小组的成员上门义务照顾老人和孩子,通过争取公益资金给她们买菜买药、送吃送喝,解决生活问题。2年后,张金霞回来了,王兰花又帮她在社区争取了公益性岗位,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王兰花(右一)向小区居民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宁夏日报供图
一些曾经的受助者如今也成为兰花热心志愿服务小组的追随者。“80后”舒宏勇是裕西家政服务中心的老板,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只要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有什么需要,一声召唤他就会跑去帮忙。舒宏勇的父母在他小时候离异,父亲靠微薄的工资抚养他和弟弟。父亲去世后,兄弟俩更是常为吃穿发愁,是王兰花伸出援手,送吃的、洗衣服,还到学校帮他们申请减免学费,申领低保。“连开店都是王姨跑前跑后张罗的。”舒宏勇说,现在他能自食其力了,也要贡献一份力量,让花香飘过的地方,充满悠悠的情和爱。
“谁家娃娃上不了学,她跑前跑后张罗;谁家有重病致残的,她想方设法筹钱资助;谁家有个解不开的疙瘩纠纷,她主动上门协调解决……”说起共事十几年的王兰花,志愿者郭淑玲有太多的感触。
王兰花(前排右一)和志愿者一起清理小区积雪。宁夏日报供图
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秘书长马晶,是一名“90后”幼教老师。2020年6月15日马晶加入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同年12月,辞职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疫情期间,马晶自掏腰包,帮助辖区内空巢老人、残疾人购买蔬菜、生活用品等,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还为裕西社区捐助防疫物资4290元。马晶的弟弟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马晶的母亲也在疫情期间,给所在小区的12名志愿者送去“爱心餐”。
“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一句顺口溜,从最初的玩笑话,现在变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民族团结精神。小善渐而大德生,正如王兰花的网名“兰花开遍宁夏川”一样,“兰花芬芳”已走出宁夏,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的动人情节。
目前,吴忠市已注册志愿者31.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7%;累计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689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3.34万个,为群众解决困难、调解纠纷、宣讲政策,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民族和谐之花在社区处处盛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