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款式独特的丝路霓裳,无声描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 刘萌萌/文
身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花纹旗袍,手提包上是“元和元年”锦囊图案,颈间缠绕着纹样精美的丝巾……5月14日,为期5天的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落下帷幕,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创意元素设计的30多款文创产品,圈粉无数。
跨越时空的致敬,亦是文明的传承与共鸣。色彩斑斓、款式独特的丝路霓裳,无声描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近日,笔者采访了该系列作品的创作者——乌鲁木齐丝路霓裳服饰文化有限公司品牌创始人、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孙秀琴,透过她的讲述,读懂作品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感受文化交融给设计带来的魅力与活力。
与文物建立“超链接”
和国宝相遇的故事,听孙秀琴娓娓道来,时隔多年依然感人。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蜀地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面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其精美的五色纹样、寓意深远的图文应和、精湛的织锦技艺令世界瞩目。
10年后的一个午后,刚刚步入服装设计领域的孙秀琴在一个展览中第一次看到传奇的织锦护臂。“第一眼,我就在想,这块织锦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历经千年仍魅力不减,那时我就有了把这件文物搬上时装舞台的想法。”
前往和田采风、向考古专家请教,2014年,孙秀琴带着“五星出东方”时装发布会亮相北京,这块织锦的纹样、色彩、造型元素出现在了模特们的礼服上,惊艳了所有人。这场走秀,以真切的观感,让观众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多彩。
此后10年,孙秀琴带领团队陆续研发出“五星出东方”系列产品,涉及职业装、裙装、抱枕、香包、餐垫、杯垫、笔袋、夏凉帽、手提袋等,多次亮相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时装周,这块千年织锦把古丝绸之路汲取的一道光亮,融入国际时尚的殿堂。
而亮相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块蜀地生产的织锦出现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沙漠中,充分证明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了解这件文物的历史故事后,我非常感动,希望通过设计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让沉寂的文物绽放出新的光彩,这就是我创作的初衷。”孙秀琴说。
在孙秀琴看来,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五星出东方’系列文创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瞬间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我希望通过中国品牌日活动展现的。”孙秀琴说。
从源头活水汲取养分
“半路出家”从事服装设计,20多年设计了数百套服装,如今专注于民族服饰设计……多年来,成长于新疆的孙秀琴,汲取着新疆大地的滋养,不断在国际时尚舞台发出中国新疆声音。这种滋养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带着这片土地山川河流的气息,受益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的丰富文化形态。
孙秀琴正在绘制服装设计图纸。孙秀琴供图
1979年,孙秀琴考入新疆军区文工团从事服装管理工作,与服装结缘。2001年,首次接触到时装周的她打开了服装设计的大门,“我接触时装领域后,发现相比舞台艺术,服饰文化的传播更具象、通俗、大众,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不擅长画画,孙秀琴便临摹舞蹈杂志上的舞蹈作品和设计图纸自学,用了10年时间,从一名服装管理人员转身成为服装设计师。
“起初,我一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去时装周学习发现到处都是顶级设计师,没人认识我这个来自新疆的中年设计师。”孙秀琴说,一次,和一位前辈的聊天让她豁然开朗,“他说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就在思考,新疆有什么?新疆是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文化的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可汲取的内容太多了。”
2007年3月,孙秀琴带着筹备数月的“丝路霓裳”发布会首次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
在古老悠远的木卡姆乐曲中,模特们身着特色服饰款款而来,仿佛诉说着千年丝路故事。发布会结束后,台下鸦雀无声。几十秒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从那一刻起,孙秀琴有了方向——要将丝绸之路的美、新疆的美,用面料和色彩语言告诉更多的人。
2007年至2014年,孙秀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了《丝路霓裳》《草原牧歌》《龟兹丽人》《五星出东方》四场服装发布会,荣获第十三届、十七届“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也成为第一个把新疆民族时尚文化带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本土设计师。
向灿烂文化遗产致敬
2022年初夏,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如约而至。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丝路霓裳”展区内,参观者放慢脚步、凝神细览,徜徉于时尚与民族特色有机结合的艺术盛宴:以“五星出东方”图案为元素的丝巾,使用蓝色、紫色、绿色三种颜色,采取特殊印染方式,图案纹理非常细致;“龟兹丽人”系列作品,根据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人物和服饰特点设计,展现古丝绸之路龟兹艺术的风采;“艾德莱斯”系列作品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穿透时光和尘埃,绚丽多姿。
模特身着孙秀琴设计的服饰在舞台走秀。孙秀琴供图
从2011年起,孙秀琴连续参展中国—亚欧博览会,每一次都给观众带来惊喜。“以很多人喜欢的‘龟兹公主’布偶形象及服饰为例,我借鉴了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飞天,服装和头饰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再配以朱色、红色等,颜色瑰丽明快,可以说,植根于新疆这片大地上的创作是没有瓶颈的。”
跨越山河与时光的对话,不止于此。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艾德莱斯元素绽放在高腰及地的长裙上、剪裁考究的百褶套装中,收获秀场无数欢呼声,这是发生在2022北京时装周“艾德莱斯 丝路生花”主题发布会舞台上的一幕。
这场发布会由孙秀琴和24岁的和田设计师阿卜杜哈力克·艾力携手完成。
“我第一次认识艾德莱斯是从一部参与设计的舞台剧开始,名叫《艾德莱斯随想》。当我第一次去和田市吉亚乡采风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艾德莱斯绸上的农具、栅栏、乐器、果实等图案,无不彰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艾德莱斯的文化魅力在于用丝绸技艺织造并记载文化和生活的历史。”孙秀琴说,从2017年开始,她陆续组织了“艾德莱斯出天山”“艾德莱斯炫昆仑”等多场主题时装秀活动,备受好评。
漫漫丝路,悠悠千载。植桑、养蚕、缫丝等技术自东向西而来,与当地传统花色图案缱绻交织千年,形成了被称为“丝路活化石”的艾德莱斯绸。在艾德莱斯绸的主要发源地——和田市吉亚乡想尽一切办法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如今,已成立50多家艾德莱斯绸合作社、村办企业,带动上千人就业。
自小在这里长大的阿卜杜哈力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艾德莱斯绸传统手工艺传承家庭,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工作室。“我一直尝试将艾德莱斯元素运用在现代时装上,孙老师看到我的作品后,邀请我一起完成了‘艾德莱斯 丝路生花’主题发布会,这是对艾德莱斯的致敬,也是向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致敬。”阿卜杜哈力克说。
为更多人搭梯筑台
“专家课程都是免费听,机会很难得。这种新的培养方式对新疆的设计师是场及时雨。”每次听课,孙秀琴的兴致都十分高昂。每隔一段时间,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都会开展新疆服装产业“设计赋能品牌赋能”名师大讲堂,2023年还邀请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师丁洁、GUUKA(古由卡)联合创始人洪及鋆等国内外优秀设计师为新疆设计把脉,吸引数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
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受益于此,孙秀琴感慨道:“和二十多年前相比,他们的学习途径、平台更广阔了,我很羡慕他们。”
2016年,孙秀琴在喀什市及莎车县分别成立丝路霓裳服饰有限公司,并建立设计研发培训基地。成立服务于南疆服装企业的设计研发、技术咨询综合平台,一对一帮助当地服装企业解决人才缺失和技术提升等难题,如今已培训学员上千人次,还联合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轻工职业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让广大学生走进设计生产一线。
莎车县莎车镇的学员帕提古丽·伊德日斯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我学习了艾德莱斯织布技艺和缝纫技术,从只知道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到企业职工,我的人生彻底改变。”
2023年6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共同主办启动了“创青春·中国青年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孙秀琴担任评委之一,她说:“近年来,我区通过文艺培训、采风创作、搭建展示平台、提供有效扶持等多种途径,为培养和造就各艺术门类文艺创作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令孙秀琴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新疆设计师以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塑造力,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丝路霓裳、陶·楼兰、天山、织物界、塔努诗、丝路之星、黑眼睛的姑娘、国之桦等十余个新疆服装品牌闪亮登上国内外各大舞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将自己的创意转化成优秀产品,在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中国新疆的同时,讲好新疆故事。”
有形的服饰背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如今的街头巷尾,艾德莱斯等传统服饰不断掀起流行热潮,彰显着人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描绘着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图景,为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了积极力量。
继续阅读:
① 根系中华百花齐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的继往开来与蓬勃发展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