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铸剑为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
2024-06-07 20:23:51 石榴云/今日新疆

  斗转星移,山河重塑。在占中国六分之一面积的辽阔疆域,兵团人铸剑为犁,代代坚守,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国家边防的壮歌。


  ●陈鹏飞/文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奠基人王震将军所写的诗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赫然映入眼帘。70年来,兵团人怀抱建设新疆、巩固边防、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秉持为民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国家边防的壮歌。

  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当地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新疆地处边陲,交通很不通畅,如果从疆外运粮,运费高于粮价七八倍,财政难以承受。当时,驻疆部队人数有20万之众,他们的衣食都成问题。

  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国家和人民的经济负担,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军委关于一九五〇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在指示中,毛主席高瞻远瞩,他指出: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

  1950年1月16日,为响应毛主席号召,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在新疆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作报告,提出动员部队从事生产建设。他说:“我们不是与民争食,相反要助民求食。”“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依靠全体官兵动手动脚开垦土地,取得生活资料,来改善官兵生活,增强体质健康,依靠生产克服财政困难,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规定新疆部队当年生产指标,开荒种地60万亩,生产粮食5000万公斤、棉花180万公斤,做到每人1只羊、1只鸡,10人1头猪、1头牛。新疆部队生产方针是:以农业为主,其他各业为辅,达到粮食半年自给,蔬菜肉类全年自给。

  新疆军区以一部分兵力担任巩固国防、进军西藏、清剿土匪、维持治安,动员11万名指战员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0年3月,第二军向塔里木盆地进军,第六军和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向准噶尔盆地进军,第九军军直由喀什县(今喀什市)经焉耆县(今焉耆回族自治县)来到景化县(今呼图壁县)屯垦生产,第五军在伊犁河畔摆开战场。“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首描写军垦战士拓荒的诗,便是那个时代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兵团生活的生动写照。

  有耕耘就有收获

  广大指战员在渺无人烟、荆棘丛生的荒野碱滩上,人拉犁开发荒原,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牧场。1950年,驻疆部队开荒96万亩,收获粮食3290万公斤、棉花37.9万公斤、油料186.5万公斤,造林1065万亩。同时,还建立起了各种工业作坊,饲养了大量牲畜。生产的粮食足够解决驻疆部队7个月的口粮,蔬菜达到全部自给。据统计,在新疆石河子,仅第二十二兵团官兵就先后建立起纺织、造纸和铁、木加工等各种工业作坊189处,饲养耕牛1550余头,羊2.3万余只,极大缓解了国家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到1952年年底共开垦土地15.3万余公顷,创建了20多个垦区和39个大型军垦农场,修建了遍布全疆的八大水利灌溉大渠和一批大中型水库,灌溉面积达到13万余公顷。为了发展新疆的工业,军区部队精打细算、节衣缩食,用节约下来的经费作资金,自己动手,兴办六道湾煤矿、七一棉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等25个现代工矿企业,并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底,全部无偿移交地方。大生产运动不仅为新疆创造了2.19亿元的财富,而且为新疆造就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奠定了新疆现代工农业的基础。

  至1952年年底,驻疆军区部队已实现粮油自给有余,还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祖国轻工业的发展,军队生产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减轻了人民负担,还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服从大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运而生

  1953年5月,根据毛泽东和西北军区的命令,新疆军区将所属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但随着全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军队也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军官军衔制和工资制,军区生产部队的原有管理机构和组织已不合时宜。

  为了保障新疆军区集中主要力量领导国防部队的建设工作,同时为了使新疆的生产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并将生产部队的生产建设纳入国家计划,这就需要在新疆成立一个专门领导生产部队的机构。195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发电报给西北军区、西北局和军委总参谋部,提出关于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8月6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同意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兵团由此开始正规化国营农牧团场的建设,由原军队自给性生产转为企业化生产,并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当时,兵团总人口17.55万。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1975年3月,兵团建制被撤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团场的业务工作。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回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历程,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大型工矿企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充分发挥了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新时代,兵团继续勇往直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兵团建设成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指示,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余若琪]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