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满目新
2024-07-25 12:06:57 石榴云/今日新疆

  激荡改革潮,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改革,是新疆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对新疆这片166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为新疆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对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为新疆奋进新征程提供根本遵循。

  殷殷嘱托,催人疾行。新疆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举措,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让各族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一个个历史性的变化变革书写在天山南北,书写在2500多万天山儿女的心坎上。

(一)

  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新疆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大刀阔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刻注解,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步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更好紧贴民生凝聚人心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建设美丽新疆注入了强大动力。

  明确方向压实责任——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上来,加强领导、高效统筹,确保新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始终把抓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多次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专题听取改革汇报,审议涉及新疆稳定发展大局的重大改革方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层层压实各级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聚焦重点破解难题——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全面深化改革解难题、破障碍,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谋划落实扎实推进——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补齐南疆发展短板等一批标志性、关键性改革成果转化落地。

  ……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根本动力,新疆大地万象更新。

  2023年,新疆GDP、投资、消费、进出口、财政、居民收入6项重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五,是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最好的一年。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一个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新疆锚定“五大战略定位”,坚决扛牢“国之重任”,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牵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种优质生产要素在新疆汇涓成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拔节生长,经营主体“铺天盖地”的期盼变成现实。截至2024年6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各类经营主体251.51万户(含兵团27.3万户),同比增长6.6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55户,同比增长10.81%。

  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传递出强烈信号——一个开放的中国,能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机遇。

6月26日至6月30日,以“丝路新机遇 亚欧新活力”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办。李雄心/摄

  对新疆而言,更高层次的开放,就是要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

  推动“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取得新突破,研究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实施方案,印发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完善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位于开放的前沿,就要敢于担当、勇立潮头,加快构建对外、对内和制度型开放互促共进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让开放成为新时代新疆最鲜明的标识、最突出的特质、最显著的优势、最强劲的旋律。

  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向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新疆正在奋力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加大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力度。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将各族群众的需求作为民生领域改革的立足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疆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平均每102个幼儿拥有1所幼儿园,每783个小学生拥有1所小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25%。南疆城乡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家门口的医疗资源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健康。新疆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县级医院都能实现远程医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

福建省泉州市援疆人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肿瘤放疗中心医生(左一)与同事交流工作心得。梁宏涛/摄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新疆突出共建共享,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聚焦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力争将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6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参保2225.21万人次,社会保障凝聚人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持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累计建成270万套农村抗震安居房,1100多万农牧民搬进新家……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新疆民生领域改革的重点就在哪里。新疆把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坚持久久为功,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又坚持循序渐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一项项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正在托举起新疆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全面深化改革,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为推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数字政府改革作为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重大改革事项持续推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保基层平台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4大类11项业务实现不出村(社区)办理;“只进一门”“一网通办”,医保“窗口”搬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随着各族群众一项项“需求清单”被转化为“满意清单”,天山南北家国一体、家国同心的同频共振,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汇聚起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聚焦制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精心谋划实施文化领域改革,在守正创新中破题解局,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建强人才队伍等,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投资3亿多元对新疆图书馆进行改扩建,投资6.4亿元建成新疆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我区建成111个公共图书馆,118个文化馆,113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完备。构建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或延伸服务点,实现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群众文化服务模式。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近年来,新疆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一批艺术水平高超、体现新疆特色、各族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天山文艺奖等项目,也加大了对文学创作的扶持力度,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我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扎实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等工作,切实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疆文化领域改革不断推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极大激发,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撑,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持依法治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聚焦关键领域,抓实重点任务,不断提升法治新疆建设质效,持续推动全面依法治疆向纵深发展。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是推进全面依法治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新疆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制定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夯实法治根基。

  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新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综源治理”“以保促执”等一批新疆经验在全国推广。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法治根基,推进依法治疆行稳致远,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在法治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用关键。

  今年3月底,自治区完成2023年度述法工作,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

  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常态化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以“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使命和任务”为主题举办“新时代新疆干部大讲堂”依法治疆版块专题讲座,深入开展“法治讲堂·逢九必讲”法治培训……新疆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断增强。

  新疆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精准有效开展法治督察,加大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整治力度,深化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法治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新疆着力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合作机制试点工作,努力建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职责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区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

  在新疆,各级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处理涉法事务,推动各部门(单位)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

  推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事意识,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增强了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减负增效,持续提升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基层治理工作力量,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持续激发社工和志愿服务的基层活力……具有新疆特色的基层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新疆大地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五)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态答卷”。

  新疆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势必要付出极大的生态代价,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永恒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着力建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一条条改革举措,一个个法律法规,构筑起新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下,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全区建立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8个,占全疆面积的10.8%,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撑起了“保护伞”。

  建立区、地、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2023年3万名林长累计巡林29万余次,解决林草保护等问题6.4万个。

  建立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3355条河流、121个湖泊分级、分段设置了1.5万余名河长、河段长、湖长、湖段长。

  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2.8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疆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绿色公路和工业、能源等产业低碳转型等措施,努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2023年10月13日,新疆召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科学谋划推进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各项工作。新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供给能力……

  今日的新疆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如今,放眼天山南北,绿色发展处处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新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逐“绿”而行,向“绿”而兴,奋力谱写出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六)

  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民造福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将党的建设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自治区党委坚持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首要任务,不仅在各类会议上反复强调,更通过一个个制度举措,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新疆一贯到底、取得实效。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

  着眼夯实党在新疆的执政根基,自治区党委不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治理效能。

  自治区党委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固本之举,健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推动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直达基层。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各民族干部队伍。

  自治区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不断完善干部工作制度,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全链条优化选育管用工作,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通过拓宽选人视野、制定实施干部队伍培养培训规划、严格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一系列实招硬招,树立起鲜明选人用人导向,越来越多的干部成为改革闯将、攻坚干将,新疆干部队伍焕发出蓬勃生机。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治区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改革破题,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自治区“2+5”重点人才计划,着力集聚爱党报国、奉献新疆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一系列束缚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坚冰”开始消融,更多千里马在天山南北竞相奔腾,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改革蓝图,已化作大潮涌动、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

  今日之新疆,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聚焦“急难愁盼”推进民生领域改革造福群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区各领域改革工作持续深化并取得新成效。

  新疆取得的每项成就,根本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新疆特殊关心厚爱、连续两年亲临新疆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指路定向;来源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征程上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来源于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支持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疆推动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征程上,新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满怀信心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画卷! 

  《今日新疆》记者 李晔/综合

  继续阅读:

  ① 家门口的健康守护

  ② 唱响节水好戏 做足惠民文章

  ③ 抓住重点领域取得改革实效

  ④ 守正创新以改革破难题 发展成果以共享惠民生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余若琪]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