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9月5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三团的乔老克哨所,晨曦如金色的纱幔,轻柔地在这片边陲之地缓缓铺开。53岁的朱国利起床后,走向后院的圈舍给羊投喂草料,一旁安静栖息的鸡被惊醒,扑棱着翅膀,发出轻微的咕咕声,两只小花狗见状,起身朝主人不停地摇尾巴。
喂完羊,朱国利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动作轻快地跨上摩托车,他说:“巡防区只有17公里,但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当护边员不仅要体力好,更要有责任心,只要我经过的地方,哪里有几个坑,哪里有几堆土,哪根铁丝网破损,哪个地方有陌生脚印和动物活动迹象,我都清清楚楚。”
妻子王利看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开始喂马、打扫卫生、给门口的树浇水。门前的400棵榆树、沙枣树和海棠树枝叶繁茂,它们是夫妻俩当护边员31年来,用一锹一铲的汗水种下的,见证着两人的护边岁月。
朱国利(右)和妻子王利(左)在自家院内合影。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摄
“以前条件艰苦,周围是戈壁荒滩,种下去的树很难成活,现在自来水、管网完善,种下去的植物郁郁葱葱。”王利说着,给记者看手机里的老照片。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朱国利的父亲从河南来新疆,在六十三团九连工作的情景。也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朱国利跟着父亲在乔老克炮台放牧守边的合影和他们住过的地窝子。
六十三团地处沙漠腹地,这里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常刮大风。九连与霍尔果斯河相邻,乔老克炮台就在界河边。
1993年底,朱国利与王利结婚,王利这样描述当年的生活:风吹石头跑、沙子漫天舞、蚊虫嗡嗡闹,夏天热得睡不着,蚊虫多得抓一把。冬天冷得受不了,手脚冻疮满处发。巡逻回到家,衣裤变成“冰铠甲”。
“你们想过离开吗?”记者问王利。
“想过。有一次,妈妈从团部来连队看我,劝我们换个地方生活。当时,我心里挺矛盾。但舍不得丈夫,就坚持要留下来。走的时候,妈妈哭了,我也哭了……”说这些的时候,王利的眼圈红了。
2005年,六十三团投资30余万元在乔老克炮台旁边建造了一栋房屋,命名为“乔老克哨所”。自此,夫妻俩结束了住地窝子的生活。从这一年起,二人也成为团场正式护边员,乔老克哨所成了夫妻哨所。
为了更好守边护边,朱国利买了一匹马和一辆摩托车。冬天,他骑马在雪地里穿梭。夏天,他骑着摩托巡逻,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一直坚持每天巡边两次。
“我们一天吃两顿饭,这些年,我没陪老婆逛过街,更没给她买过化妆品等礼物,答应要陪她去北京看歌舞剧,至今还没实现,以后有机会一定补偿。”朱国利说,自己对父母和妻女亏欠太多。
“护边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了寂寞。以前我骑着马巡边,很久才能抵达。现在摩托车能帮我节省很多时间。不过,偏远难行的地段还是要靠步行。”朱国利说。
2015年5月,边境线附近着大火,他及时发现并向有关部门报告,避免了重大损失;2016年春天,洪水把巡边的道路冲断了,他蹚着没过膝盖的泥水步行巡边,直到两个月以后道路才恢复正常。
2010年7月1日,朱国利夫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2年,乔老克哨所被兵团确定为“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国利夫妇又有了新的任务,为到此参观的职工群众讲述护边故事,让更多人体悟兵团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如今,在朱国利夫妇的影响下,六十三团越来越多职工加入到巡边护边队伍,他们用行动守好边境,用担当诠释忠诚,共同筑起祖国边境的坚固防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