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对谈丨建设区域人才高地 提升创新驱动效能
2025-03-06 20:39:55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张云梅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成为高频词。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等,为各地做好人才工作锚定了坐标。

  新疆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眼下,新疆正以建设区域人才高地为抓手,聚焦“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和生态优化等举措,全力破解人才短缺瓶颈。进入新发展阶段,新疆又将交出一份怎样的人才答卷?且看硅基记者“问疆”AI智能平台如何作答,代表委员又如何解读。

  政策引领构筑引才聚才强磁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之于新疆有多重要?
硅基记者“问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以及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要地,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支撑。人才不仅是推动新疆经济转型升级、社会长治久安的核心动力,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要素。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近年来,新疆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谋划推动人才工作。设立100亿元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启动实施自治区“2+5”重点人才计划、挂牌成立新疆人才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实施“银龄人才”计划……形成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政策矩阵。

  新疆以政策虹吸效应构筑人才高地,广纳四海贤能共谋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新疆已培养引进1万余名高层次人才。

  不仅如此,新疆还以“急需紧缺”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企业集聚流动,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自治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积极设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依托“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团队联合攻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国家305项目办公室主任马华东认为,得益于政策引导,新疆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新疆“双一流”高校仅有2所,科研机构数量少,学科布局单一,顶尖学科与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关联度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政策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此,马华东建议,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实行“双聘制”,让高校和企业共享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创新对口支援人才工作机制等。

  平台筑基打造产学研创新高地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为关键。聚焦“留”和“用”,新疆该如何发力?

硅基记者“问疆”:新疆要实现从“引才”到“留才”“用才”的跨越,需围绕人才发展的核心需求,构建“事业有舞台、成长有空间、生活有温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方能将人才“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不起高台上,怎筑摘星楼?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左二)一行在中煤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大南湖井工矿进行调研。图/新疆工程学院提供(资料图)

  近年来,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新疆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牵头打造和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煤炭产业全链条开发、石油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国际医疗中心等重大创新活动。

  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创新资源、顶尖人才等方面将形成集聚效应,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千亿元、万亿元产值,同时对营造新疆整体创新生态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认为,需要加强对相关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稳定支持力度,通过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吸引战略科学家、培养高水平青年科学家、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相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近年来,新疆立足能源、农业、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鼓励科企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从“项目合作”向“生态共建”升级。

  例如,新疆大学和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依托新疆大学“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风力发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并网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解决了风电机组受制于人及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整机及高端核心零部件国际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副市长祁晓冰建议,聚焦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应当支撑建立以领军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的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生态优化激活创新创业生态圈

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生,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新疆如何打造一流的人才栖息地?
硅基记者“问疆”:新疆打造一流人才栖息地需要立足区域特色,构建“生态型”人才发展体系。应把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机遇,将地缘劣势转化为跨境优势,通过构建“国际化的区域人才循环系统”,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中获得独特发展机遇,实现“事业增值”与“人生价值”的双重提升。

  集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体制机制。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近年来,新疆锚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破”与“立”,从推动授权松绑、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4个方面,研究制定、健全完善31项人才改革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明军说,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建议把专家评审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用于人才选拔评选,切实把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的人才选拔出来,避免“唯帽子”选人育人。

  不仅如此,一系列针对科研人员的减负政策也相继出台,让科研人员从填表、报销、评比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宝贵的精力花在科研上;一大批关于科研人才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配偶就业、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被纳入解决范畴,让广大人才无后顾之忧,在疆安身、安心、安业。

  例如,乌鲁木齐市针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按照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5万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生活安置费;引进后在乌市落户并首次购房的,按照硕士每人10万元、博士每人30万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住房补助。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按照硕士每人每月400元、博士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学位奖励。

1月16日,“新疆千名博士人才引进计划”在深圳正式启动,图为启动仪式现场。图/新疆人才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资料图)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新疆正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区域人才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楠说,目前引进的大量年轻人才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多在疆外,政策还应当在解决好这一“后顾之忧”上有所倾斜;另外,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还应当给引进人才以宽松的出成果环境,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潜心科研,实现人尽其才。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梁丽]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