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两会期间,在疆全国人大代表艾尼瓦尔·吐尔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只有牢牢把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月7日,住疆全国政协委员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参加界别协商时说:
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把更多彰显时代风范的文艺精品奉献给各族人民。
全国两会期间,住疆全国政协委员木亚赛尔·托乎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话剧《昆仑之子》推出后,引起热烈反响。这部话剧以时任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3连连长刘前东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李小山帮助昆仑山深处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这是一个反映兵地情深、民族团结的故事。今后,要继续用艺术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两会期间,在疆全国人大代表吴文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互嵌式社区不是简单的空间嵌入,而是让各族群众在柴米油盐中成为有情感共鸣的一家人。建设互嵌式社区需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化融合”,各族群众在同一社区一起居住,共同参与生产活动、社区事务,行为上相互交织,使社区成为各族居民心灵相依的温暖家园。建议建设社区文化中心,组织文化活动,促进交流和互动,增进各族群众间的了解与欣赏,让各族群众在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中自然融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据《新疆日报》综合整理)
我们的故事
笔墨韵味润童心
● 阿比拜 / 文
端正坐姿、校对笔姿、提笔蘸墨,笔尖在宣纸上轻盈滑动,“中华”两字跃然纸上……3月13日,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华文书法教室里,五年级的阿依夏·如则正在练习书法,她的表情专注,仿佛在与书写的每一个汉字进行着无声对话。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华文书法教室学习书法。阿比拜供图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华文书法教室是南疆建成的第一个专业书法教室,自2017年建成以来,每年都会教上千名孩子学习书法。“我非常喜欢书法课,老师说字如人生,只要认真对待,一定能达到顶峰。我要好好练习,争取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阿依夏说。
华文书法教室专职书法教师苏展鸿介绍,2021年起,书法课就被该校纳入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每周必修科目。除此之外,每日课后还有50人的书法社团课,“这几年教学,我不敢说每个孩子写的字都很好,但是我敢说每一个练习书法的孩子,对于书法的历史和汉字的含义都了然于心。”苏展鸿说。
为了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书法教师们精心规划书法课程,从书法的源头讲到古籍典故,再到实操,让同学们知道毛笔的制作过程、文房四宝的历史故事等。
每年春节,书法社团的同学们都会被邀请进社区、进乡村,为当地各族群众送上自己书写的对联和“福”字。
苏展鸿表示,华文书法教室目前已是喀什地区教育系统里响当当的品牌教室,“今年疏附县在多个校区新增了12间书法教室,书法氛围在疏附县越来越浓厚,今后我们希望通过书法更广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书法讲好新疆故事。”
民族团结暖乡情
● 白素君 / 文
三月,春风已暖,在精河县茫丁乡北地东村,买买提·吾术的枸杞地热闹异常。
春剪一树枝,秋收万颗果。眼下正值枸杞春剪关键时节,三十多位村民正手持工具,帮买买提修剪枸杞枝条。田地里除了修剪枝条的咔嚓声,还有众人话家常的谈笑声。
邻居贾粉丽也是其中一员:“我们村修枝关键期大家都会相互帮助,等买买提地里的枝条修完,我们还要一起去下一家帮忙。”
北地东村是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等7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像这样乡音交织、互助协作的场景,早已成为村民生活里的日常。
村民托乎达洪·斯来曼与邻居刘国祥的情谊已持续34年,每年农忙时节,刘国祥总是撸起袖子帮托乎达洪一起劳作。刘国祥家孩子上大学时,托乎达洪也慷慨解囊。每年秋收时节,托乎达洪还与13位村民组成帮帮团,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田间地头,为劳作的村民做好后勤保障。刘国祥家的饺子、巴特尔家的奶茶、买买提家的热馕……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大家一起分享美食、分享生活趣事的热闹场景。
北地东村党支部书记玉斯甫江·亚生说:“生活中大家吃住相伴,无论是家中琐事还是庄稼务农,只要一家有困难,村民们不用招呼就会前来帮助,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
北地东村的故事是新疆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各族群众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结下深厚友谊,携手共赴美好生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