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如何让千年史诗焕发新机,曾是玛纳斯史诗传承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云说,如今,这一难题通过立法得到精准回应。
3月26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施行。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服务发展大局,制定修改一批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切实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具有新疆特色地方性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立“谋发展”的有用之法
新年伊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紧锣密鼓召开2025年地方立法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自治区地方立法工作,部署2025年立法任务,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过去一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审议通过自治区法规16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0件,初次审议自治区法规7件,审查批准报批法规39件。“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质量高的鲜明特点。”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娟说。
新疆是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近年来,在矿产资源管理过程中,新疆出现部分探矿权人未完成法定勘查投入问题,导致矿产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利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监督管理规定》,以“小切口”立法依法解决探矿权“圈而不探”问题,依法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喀什古城开城仪式。丁民 摄
围绕蓬勃发展的文化和旅游市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全区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宿管理与促进条例》《克拉玛依市城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等一批特色鲜明地方性法规,以法治保障文旅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新疆实现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旅游热度排名全国第二。
“紧抓文旅产业纳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机遇,坚持做好地方性法规延伸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东表示,随着相关政策文件、专项规划和业务工作措施等陆续出台,立法“接力棒”效应不断显现。
立“解民忧”的有效之法
民之福祉,法之所系。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推进民生、社会领域立法,助力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为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贡献法治力量。
三月的风拂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让锁住漫漫黄沙的一条条“绿围脖”格外醒目。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这份变化有地方立法功劳。1月1日,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详细规定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预防、沙化土地治理、沙化土地利用等内容,依法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草方格紧紧锁住沙漠,守护着穿越沙漠的和若铁路。 记者 许晓龙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吐鲁番市艾丁湖湿地保护条例》等生态立法,让建设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青山永驻的美丽新疆有了强有力法治支撑。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礼金名目繁多等现象,让结婚成为很多青年“不可承受之重”。面对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种种问题,吐鲁番市在全疆率先出台《吐鲁番市婚丧事宜移风易俗规定》,抵制高价彩礼、奢华婚礼,倡导婚事新办,推动婚丧事宜焕发文明新气象。
围绕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保障群众基本权益、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等民生关切,去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条例。每一部法规通过,都为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使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立“善创新”的有为之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二次全会聚焦完善依法治疆体制机制,对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出明确要求。
“2024年,自治区地方立法成果丰硕,在涉外法治领域创新突破。”在2025新疆两会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文泉说。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新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当务之急。去年8月23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决反对美国涉疆制裁系列法支持受制裁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决议》,发出正义之声,回击美国无端制裁,保障各族劳动者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这是我们拿起法律武器反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力举措。”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向中外媒体开放,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山表示,“近期一些中国企业起诉长期散布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谎言谬论的组织和机构,我们也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3年4月25日,西气东输四线项目建设进入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境内,该辖区主要为戈壁荒漠、部分区域属于湿地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项目综合进度有效推进。普拉提·尼亚孜摄
3月1日,新疆首部戈壁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近年来,哈密沙尘天气频发,立法保护戈壁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哈密市人大常委会借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外脑”,在缺乏直接对应的上位法和没有可供参考的其他地方性法规情况下,哈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立法工作机制,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全程跟进立法工作,在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立立法咨询基地,多次征求意见建议,让戈壁生态保护法治探索有更多新意。
从大漠绿洲到城市街巷,从经济发展到民生细微,法治之光已遍洒天山南北。“立法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只有紧跟时代,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李娟说,2024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既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工作大局,又与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双向奔赴”。今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维护稳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文化润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确定立法项目46件,充分发挥立法作用,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正以立法之笔,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交融的美丽画卷。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