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哈提玛在整理擀毡用的各色羊毛原料。
3月10日,哈提玛使用带有倒刺的特制针,反复穿刺羊毛纤维,使其在三维空间内相互纠缠,形成更立体、稳固的结构。针刺工艺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空间,能制作出各种复杂形状和图案,丰富了毛毡制品的表现力。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秦梅花摄影报道)哈提玛·艾乃都是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擀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这门千年技艺的“守护者”。凭借一双巧手和一颗执着的心,哈提玛让擀毡这项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3月8日,哈提玛(前排左一)在新疆国际大巴扎与学员合影。
擀毡,这项源自千年前的技艺,曾是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人们偶然发现羊毛等动物纤维经过挤压、揉搓,神奇地变成紧密耐用的毛毡,成为帐篷、衣物、鞋帽以及装饰品的原材料。哈提玛从小跟随长辈学习擀毡,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技法,还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这个拥有110多年历史的毡房是哈提玛家族最早的擀毡作品。
3月10日,哈提玛(中)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村民介绍她和家人一起设计的羊毛围巾。
3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哈提玛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羊毛味道。哈提玛正专注地铺开一层层洁白的羊毛,动作轻柔而娴熟。“铺毛是擀毡的第一步,羊毛要铺得均匀,厚薄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成品质量。”哈提玛一边工作一边介绍。铺好羊毛后,她开始喷洒温水,并用双手轻轻拍打,让羊毛纤维相互交织。
接下来的工序更加考验技艺。哈提玛将湿润的羊毛用擀杖卷起,然后开始用力擀压。“擀毡需要耐心和力量,这个动作大概要持续1个小时,力度要均匀,不能急躁。”哈提玛说。经过反复擀压,松散的羊毛逐渐变得紧密,形成了一块初具雏形的毛毡。
随后,哈提玛将毛毡放入温水中清洗,去除杂质和油脂。洗好的毛毡需要再次擀压,并徒手进行搓边溜角,使其形状规整、边缘结实。最后,将毛毡晾晒在阳光下,等待它完全干燥。
哈提玛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擀毡作品。
3月10日,哈提玛用擀杖将湿润的羊毛卷起,然后开始用力反复擀压。
“每一块毛毡都是独一无二的,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时间。”哈提玛抚摸着刚刚完成的毛毡作品“杯垫”,眼中满是自豪。她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毛毡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又增添了时尚美感,深受人们喜爱。她说,从造型上看,毛毡制品丰富多样。既有像毛毡杯垫、手提包这类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结合,线条流畅、简洁大方的日常用品;也有动物造型的毛毡玩偶、抽象的毛毡雕塑等充满创意和艺术感的装饰品,通过匠人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将羊毛纤维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3月10日,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村民参观哈提玛工作室里的擀毡作品。
3月10日,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村民试戴哈提玛的擀毡作品。
哈提玛不仅自己擀毡,还成立了胡拉莱民族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各种培训班及研学活动,积极收徒授艺,希望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她说:“擀毡是哈萨克族的瑰宝,我不能让它失传。”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擀毡技艺,千年技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